科技异化与人的异化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的若干短篇小说之比较

Document Type : Original Article

Author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Faculty of Languages, Ain Shams University, Cairo, Egypt

Abstract

مع التقدم السريع للعلم والتكنولوجيا، فعلى الرغم من أنها جلبت العديد من الفوائد للبشرية، إلا أنها في الوقت نفسه تطورت تدريجياً إلى قوة خارجية قد تكون منفصلة عن المصالح الإنسانية أو حتى تتعارض معها. إن ظاهرة اغتراب التكنولوجيا تعني أن الأصل في العلم والتكنولوجيا أن يخدما الإنسان، ولكن في ظل ظروف معينة، فإنهما على النقيض يقومان بقمع وتقييد وحتى إنكار القوة الأساسية للبشرية، وبالتالي أصبحا قوة خارجية ضارة بالإنسان. عندما لا تصبح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مجرد أداة للبشر بل وجودًا يجب على البشر الاعتماد عليه، حينها فقط يحدث اغتراب البشر. فيصبح البشر عبيدًا للتكنولوجيا ويضطرون إلى البقاء والتطور ضمن الإطار الذي تحدده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لهم. في بعض القصص القصيرة التي قامت بكتابتها الكاتبة الصينية فان شياو تشينغ والكاتبة الفلسطينية فدوى قاسم، كان للتكنولوجيا تأثير عميق للغاية على جميع جوانب التفاعل الاجتماعي، بما في ذلك تطور أساليب الاتصال، وبناء شبكات التواصل الاجتماعي، والتغيرات التي طرأت على التعبير عن العواطف. يستكشف هذا البحث، من خلال مقارنة بعض القصص القصيرة للكاتبة الصينية فان شياو تشينغ والكاتبة الفلسطينية فدوى قاسم، يستكشف سؤالين رئيسيين : ما هي مظاهر اغتراب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في بعض القصص القصيرة للكاتبتين؟ كيف أدى اغتراب التكنولوجيا إلى اغتراب البشر؟ وبالتالي يحاول رصد دور الأدب المعاصر في مناقشة ظاهرة اغتراب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كذلك التأمل العميق في أزمة الإنسان المعاصر الوجودية.

Keywords

Main Subjects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尽管它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福祉,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可能脱离甚至违背人类利益的外在力量。科技异化是指科学技术本应服务于人类,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反过来压制、束缚甚至否定人类的本质力量,变成了一种对人类不利的外在力量。当科技不再是人的工具,而是人必须依赖的存在时,随之也发生人的异化,人沦为科技的奴仆,被迫在科技设定的框架内生存与发展。在中国女作家范小青与巴勒斯坦女作家法德瓦·卡西姆的若干短篇小说中,科技对社交互动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沟通方式的演变、社交网络的构建、情感表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的若干短篇小说进行比较,提出两个主要问题:两位女作家的若干短篇小说里科技异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她们小说里的科技异化程度,究竟是怎样导致人的异化的?这样就能知晓当代文学在讨论科技异化问题以及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时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异化;人的异化;范小青;法德瓦·卡西姆;生存困境

一、引言

如今数字化时代,科技发展迅猛,人们的社交互动方式正被深刻改变。从社交媒体到即时通讯应用,再到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科技不光颠覆了我们的交流方式,还重新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给诠释出来了。科技对社交互动的各个方面影响很大,像沟通形式的演进、社交网络的构建模式、情感表达的转变这些方面都包含在内。

科技迅猛发展,虽然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福祉,但慢变成了外在力量,这外在力量可能脱离人类利益,甚至背离人类利益。科技有双重属性,内在地包含着控制、奴役和异化的潜在倾向,这就是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在当下社会,科技和资本深度融合,资本逐利的本质就是推动科技异化的重要外部动力。科技异化,主要就对人类自身、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结构有着深远影响。要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就得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完善法律体系,而且要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科技发展及其可能产生的异化问题。

布坎南(R.A. Buchanan)在《机器:权力与权威:从17世纪至今的科技与人》中指出,所谓科技异化,就是那些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塑造或者创造出来的对象,不再体现出对人的主体性以及科技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变成压制、束缚甚至否定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在力量。这种力量背离了科技“为人服务”的初衷,慢变成了“反人类”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很大。[1]

科技与人的异化是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当科技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人类不得不顺应的主导力量时,人类就变成了科技的附属与奴仆。人和科技的关系有了根本改变,人越来越依赖科技,甚至很难脱离科技的框架生存,只能在它划定的轨道里活动。

在中国作家范小青与加拿大籍巴勒斯坦作家法德瓦·卡西姆的若干短篇小说里,科技对社交互动各层面有着深远影响,像沟通方式的演变、社交网络的构建以及情感表达的变化等。

本文运用如下方法予以分析:

(一)文本细读。深入阅读文本,对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与主题加以提炼与分析。

(二)比较文学方法。本文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文学创作里呈现的科技异化现象加以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对范小青的短篇小说《我在哪里丢失了你》《来自何方的信件》《我们都在服务区》《短信飞》《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谁在我的镜子里》《梦幻快递》《六扇门》以及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里的《听着,别相信》《银衬垫》《你的世界就是你所处的世界》《必要允许禁止》《豆蔻之香》《比清晰的海市蜃楼还要薄》等小说展开比较研究,深入探究科技异化的成因、表现与后果,进而思考当代人困境。

另外,鉴于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尚未有中文版本问世,本人将亲自节选其中内容进行翻译。此举旨在为中文读者开辟一条路径,使其得以一窥这部生命挽歌的精髓,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法德瓦·卡西姆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科技的发展及其异化现象

科技进步对人类有着双重影响,不少领域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担忧与挑战。它可提升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拓宽信息和服务获取渠道。与此同时,它还会引发健康问题,挑战人际关系建立,还会让隐私和安全恶化。

(一)科技的革命性

技术革命是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而非单一事件。这是人类社会技术基础设施不断且深远的变革过程,人类无论男女,都改变了制造与做事的方式,这让他们同时进行革命和自我毁灭的能力得以增强。这一过程已历经数世纪,可能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社会的出现(如图1 所示[2])开始。不过,这一进程在过去三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里加速了,还和西方文明的全球主导地位相融合。

 

图1

图1指出世界文明发展比较:纵轴通常用来表示像稳定性、复杂性、城市发展之类的特征;上面的纵轴,代表的是中国文明的公元前从夏、商、周、秦、汉到公元新、唐、明、清等王朝的陶瓷、铸铁、指南针、纸、火药、铜、印刷等发明;下面代表西方文明从埃及、苏美尔、波斯、希腊、罗马、基督教到科学时代以及科技革命的陶瓷、铜、纸、铸铁、火药、指南针等发明。

很明显,这个时代的世界正见证着令人惊叹的技术发展。这种发展已达到这般程度,若在古代有人预言,就被称为“异端”,若在古代实现了这种神话般的发展,就会被称为“奇迹”。

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发明各种方法与工具,以使生活更轻松、更美好。时间一长,技术就大变样了,新发明和发现不断出现,生活也跟着彻底改变。

科技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含通信、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医药、教育、交通等领域的进步。通信技术让生活更轻松,其一便是智能手机,它像手机内置的计算机,有操作系统,可我们下载程序,像互联网浏览器、电子邮件、其他应用程序等,最后是物联网,它以连接互联网到我们日常使用很多事物(像汽车、传感器)的原理为基础,为尽可能少的人工使用传递生活方式、共享数据并分析。以下是科技发展所展现的一些最为瞩目的特征。

  1. 手机

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通信世界,手机已具备多功能性,可进行消息传递、摄影、浏览、电子支付、教育和娱乐。

  1.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已发生重大变化,像添加功能、性能改进之类的,像发送带有图像、多个附件的电子邮件,还有更易保存和存储的。电子邮件已然成为商业与营销沟通的主要方式,能引导用户做出特定行动。

  1. 电脑

科学发展促使许多造福社会的技术得以发现,像计算机就是这样,它和其他技术一样,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才达到如今的状态。现今,电脑成了每个人职业与教育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们的出现代表着一场革命,给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1. 网络

或许过去几十年间,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即时通信的可访问性与速度。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能够获取各类领域的信息与知识。借助Facebok、X以及WhatsApp等平台来推动社交流。

  1. 社交媒体

近些年来,社交媒体平台愈发受人喜爱,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Facebok、Instagram还有X这类平台,能让用户借助短信、照片和视频来互动,还能组建社交群组。它们还能让企业营销其产品与服务,打造其品牌,进而吸引客户。

 

 

  1. 娱乐的数字化

过去,几乎所有娱乐活动都以实体媒体形式存在,人们靠CD和DVD来观看电影或者存储游戏卡带。不过,如今娱乐已更数字化了,像流媒体服务、网站的出现,这就使得你甚至不再需要产品了。

  1. 电子书

电子书籍已成为传统印刷书籍的一种替代形式。它们的出现让用户能借助移动设备访问各类阅读材料。它们也能够让读者更改字体大小,这是印刷书籍所不能做到的。

我们得知道,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时代,人工智能是其首要的。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不过,我们得承认,现代科学给人类提供了摆脱迷信、暴政和依赖的生命线,当代技术几乎把人类带入深渊。现代科学革命到来后,它带来的发现越来越多,还产生当代应用的技术,这让人类面临新问题与挑战,而科技异化现象就是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最严重挑战。

(二)科技异化的含义与历史社会背景

在开始本文讨论之前,本人得先对与本文密切相关“异化”加以界定。这个主题包含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维度。本人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 “异化”定义

纳格拉·穆罕默德·巴尤尼(Naglaa Mohamed Basyouni)在其2017年著作的《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看技术压力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中指出,“异化”这一术语最被争议,它被赋予了许多定义,而且在处理问题时广泛且频繁使用现代社会,[3]虽然它对这一概念有多种多样性和不同看法,可人们尝试把一些维度纳入疏离感概念里,像与社会疏离、无法适应、无法调整到社会现实、冷漠、缺乏归属感等。

1.1. 语义学中的“异化”定义

萨哈姆·拉斯利·阿卜杜勒·巴西特·阿斯兰(Saham Rasli Abdul Basit Asran)在其2025年著作的《文明与异化(技术立场):一个分析与批判的视角异化》中指出,语义学中的“异化”说的就是一种状态或者过程,[4]在这个过程里,个体或者事物慢脱离自身、本质属性或者所处环境,和原本存在产生疏离,甚至变成与自身对立或者相冲突的力量。

 

1.2. 哲学中的“异化”定义

主体在自身发展进程里,会从自身活动里分离出一个对立的客体,这个客体慢脱离主体的控制,与主体疏离,最终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对主体进行支配和控制。

当代西方思想界对异化概念的兴趣愈发浓了。这使其成为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研究过的领域,像费尔巴(Ludwig Andreas Feuerbac,1804年-1872年)、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1883年)以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和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1980年)都做过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大多觉得,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1831年)在哲学里,是第一个用“异化”这一词,且刻意、详细地使用的人。纳格拉·穆罕默德·巴尤尼(Naglaa Mohamed Basyouni)在其2017年著作的《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看技术压力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中还指出,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对“异化”进行了探讨。在他之后,不少文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种行为和社会科学的专家,都以不同的含义运用了它。这些用途在现代异化研究里构建起巨大的认知遗产。[5]

异化,这一概念强调分离的意义,首次出现于黑格尔的著作里。他主张,宇宙由诸多分离且相互影响,却又构成整体的部分所组成,这些部分均受到外界影响。所以,有研究者觉得,黑格尔哲学就是一场“反对现实的革命”,是对现实的否定,还试图改变现实。另一方面,他的基本观念是整个西方思想遗产的顶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还有它加深人类异化的能力,这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黑格尔是第一个创造了“异化”一词并赋予其独特含义的。“异化”这一术语在当今社会问题语言里已是最常用的术语之一。异化已成为我们生活里一个活生的社会问题,有研究者称,要是语言学家能控制自己的设备来监控研究人员、评论家和哲学家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写的內容,那在当今时代,异化问题就会变成优先事项。

受黑格尔异化概念影响,马克思还觉得,异化一般是在控制一个人时发生的。他所创立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制度,所以,人们彼此分离,无法掌控生产的东西,失去了集体工作特征。伊玛德·阿尔丁·易卜拉欣·阿卜杜勒·拉扎克(Imad El-Din Ibrahim Abdel Razek)在其2019年著作的《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的异化概念》中指出,此现象使得人们难以掌控自身工作产品的控制力,他们被剥夺了自我能力与决策权,仿佛被他人强制劳动。异化状态体现为人沦为自身所构建的社会制度的附属品,个体如同其生产的商品或物品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生产关系所束缚。[6]

1.3. 心理学中的“异化”定义

异化,说的就是个体对自身感受或者体验产生麻木、不真实的感觉,还有与自身内心世界产生疏离感。

1.4. 社会学中的“异化”定义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组织或者文化互动时产生疏离感,就会感受到自己跟社会、他人或者所从事的工作存在脱节或者断裂的情况,这就是异化。

阿迈勒·穆罕默德·拉比·阿卜杜勒·瓦哈卜(Amal Muhammad Rabie Abdel-Wahab)在其2014年著作的《全球化时代的异化》中解释:“著名德国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谈及异化时指出,异化,说的就是一个人以陌生存在而生活的一种体验,可以说,他把自己变成陌生,就得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以自己为行动的推动者来活。”[7]

从上述“异化”不同层面的定义能够看出,“异化”这一词在当下已然是论述现代社会,特别是发达工业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著作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本人觉得,异化是自我丧失的一种状态,人经由此类丧失,就能得到真正的自我或是真正该成为的自我,现代社会里,生产者变为消费者,集中和成就能力也随之丧失。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指出了科技理性异化的根源,还分析了这种异化对人类存在方式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异化现象,还提出了克服异化的可能途径。它对问题有着独特的视角,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刻反思,还对消解技术异化、引导人类走出异化困境的理论探索,这些都到现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马克思认为,人类与其科学发现之间的疏离,彰显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把一切,包括人类,都变成商品了。所以,资本主义就是人类与自身产品之间的疏远,也就是和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人类的疏远。所以,阿斯玛·萨拉赫·埃尔丁·塔哈(Asmaa Salah El-Din Taha)在其2019年著作的《解释技术与异化关系的理论方法》中指出:“马克思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观念进行了批评,觉得它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工厂终止一名工人工作后,给他提供了寻找新工作的机会。不过,这种想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因为行业在新工作中开发和使用机器越多,就越不需要工人,进而造成失业。大家都知道,失业在心理方面是一种疏离感,就是说一个人失去工作后变得陌生。”[8]

工业革命一般会因大量失业工人而受批评。它没有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福祉与进步,却带来了技术,助力资本所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获取更多收益,资本主义社会包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的冲突就是由此产生的。这是社会中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的体现,具体而言,就是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对处于从属地位的无产阶级,即没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阶级,进行剥削。从这一分析可知,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只是资本家的奴隶,除了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没有其他需求。这就使得人变得孤立,一方面自我疏远,另一方面社会疏远,进而形成剥削文化或者异化形象。

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从社会关系与制度层面对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还是人本主义思想家(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1969年、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年-1976年)对现代科技导致人性缺失、自由受限和道德危机的担忧,还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年-1979年、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从人的解放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带来的科技异化,还有后现代主义学者(罗蒂Richard McKay Rorty1931年-2007年、霍伊)对科技理性局限性的反思,以及“罗马俱乐部”等科技悲观主义者对科技负面影响的深刻警示,这些观点共同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科技不断发展,科技与伦理脱节、理性与价值分裂愈发严重。

  1. 科技异化与伦理

科技与伦理之间存在着复杂且紧密相连的关系。科技是推动人类生活改善的重要工具,不过,它也带来了使用与影响方面的深刻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发展迅猛,技术创新和尊重隐私、正义、社会责任这些道德价值观之间,得平衡,这可是个很重的挑战。所以,构建一个指导科技使用道德框架相当重要,这能保证公共利益,最大程度减少对个人和社区的潜在风险。

  1. 科技异化与文化

众所周知,科技渗透到人类生活的速度比宇宙历史上所见证的任何其他现象都要快。在短时间内,信息技术让遥远事物融合得更快了,这成了任何人类产品(智力产品或者物质产品)的基本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方面。不到二十年前,人类从未设想过,科技和信息技术会成为颠覆数十年历史的政府机构和体系的关键因素,也会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人们交流与智慧融合的主导力量,更会成为塑造我们当前生活诸多方面的核心要素。

不过,这种光明的一面却引发了一个根植于黑暗的层面。信息技术渗透力不断增强,一些文化以牺牲其他文化为代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观念愈发增强,消除身份、语言和推翻整个文明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那些有权力的人、语言和文明则能控制技术手段、媒介以及生产信息技术。

  1. 人与人、机与人、机与机之间的关系

科技是人类思想与双手的产物,也就是科技是人类努力与思考的成果。谈论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时,有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出现了:人类和科技,谁更强大、更伟大?事实上,这真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它把地球、昴星团、制造者、被制造物、控制者、被控制物进行了比较。

简单地看人与科技这两个方面,我们会发现科技不过是人类的创造。他创造、发展、控制并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实现自身利益与目标。他可以将其摧毁、移除,并清除所有痕迹。换言之,该物在其掌控之中,他能够自由地对其进行操控,并引导其达到所期望的结果,无论是正面的利益还是负面的伤害。

本人认为,科技在塑造人类或控制人类生活方面,没有作用,除非达到人类所期望的程度。它的作用仅是给人类带来安慰、帮助,或者给人类带来痛苦、艰辛。数字化催生出一种新的异化形式。人和数字技术的关系,营造出一种“意义丧失”的感觉。我们没法像理解模拟技术那样去理解与数字技术的联系,这给我们揭示了技术的多重且神秘的维度。

科技是关于机器和过程的,就像它是关于人一样。特别是对机器和过程之间的关系的直接和长期后果一方面,人们在社会中的另一方面。这些关系,无论是个人参与科技创新,或者人民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口趋势的大会参与,都强调人与挑战和现代技术赋予的机会之间的互动。

无非是,资本主义已然成了一种全球主导的基本原则。它对大多发明、发现以及从初期到成熟阶段的技术发展有着掌控。资本主义及其所依托的国家体制建立在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之上,其技术的运用常是为了服务国家和大型企业利益,这会牺牲其他国家、人民的权益,甚至本国人民的福祉与生活质量。资本主义本质上没有对人性与道德价值予以尊重。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对技术与发明的垄断,让整个社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承受着,还要继续承受。深入观察就能发现,这种控制在经济、社会甚至健康范围里,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人类发现、制造、发明各种物质事物与精神价值的根本原因,就是要提升人类的舒适、安全、服务和幸福感。要是把人类自己亲手创造的成果用来制造痛苦、恐惧和不幸,那这显然违背常理、背离初衷,这是常有的事。

人类在自然界里的一切发现,都得来源于对造物主伟大力量的信仰。造物主创造出万物,还会召唤人类探索、实验并发现,让其成为地球上最先进、最卓越的生命形态。所以,把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相比较(不管它们有多出彩,都一样),这是对人类尊严的忽视,既不公正,也不具备认知。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备思维、感知与判断能力的生物,要善用自身创造力、探索精神与发明能力,将其运用在改善生活、提升生存质量、提升人类整体幸福方面,而非把它们用于制造伤害、破坏。只有让技术、科学与工业的发展和造物主为人类设定的目标与方式结合起来,人类才能真正达成幸福,以最辉煌、最和谐、最奇妙的方式去延续生命、组织、管理世界。

  1. 科技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

张婧在其2023年著作的《科技异化的成因、表现与解决对策》中指出,科技异化(Technological Alienation)就是个人在科技发展以及其对生活影响下所经历的一种分离或者依赖状态。[9]科技异化,除了很难跟上快速的科技发展,还会引发不少心理和社会问题,像孤独、孤立感、焦虑、抑郁之类的。现代人愈发疏远,也受外界影响越来越大。科技不但没消除人类的问题,还让这些问题变得更严重、更深入,导致人类陷入危机。许多哲学家都把这场危机看得很重要,他们关注当代世界的人类状况,虽然科学、工业和技术有了进步,可人类还是缺乏自由意志与选择。

特别要指出的是,科技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当科技不再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类不得不依赖、推动的存在,人也会被异化,沦为科技的奴隶。这时候,人和科技的关系有了根本改变—人的存在愈发依赖科技发展,很难脱离对科技的依赖,只能在科技设定的范围里生存、活动。

人的异化现象,常就是人类实现自我觉醒与自我拯救的契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新型异化问题,我们得从以人为本的人类视角出发,进一步探寻克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促使人类做出更理智、清醒的选择。

文学是人性的镜子,也是时代的镜子,文学家们的创作也紧跟科技的巨大发展。他们中不少人都对描绘这种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维度、原因、挑战和恐惧感兴趣,进而深入思考当代人类生存危机及其对安全港湾和出路的不断寻求。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作为中埃两国的女性作家代表,均致力于探讨科技异化现象。

三、作者简介

(一)范小青

范小青(1955年—),江苏州人,是中国著名作家,毕业于苏州大学,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作家。在当代文坛,她无疑是一位勤奋且高产的作者。自1980年发表处女作《夜归》起,她的写作已深融入自身生命节奏,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从未中断。

杜晓晗在其2023年著作的《范小青:苏州性格就是低调、不张扬但又努力的》中指出,截至目前,范小青已创作并发表二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有《裤裆巷风流记》《个体部落记事》《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灭籍记》等。同时,她在中短篇小说方面成果颇丰,已发表作品40余篇,著名作品包括《小巷静悄》《拐弯就是大街》《采莲浜苦情录》《城市民谣》《老岸》《南来北往谁是客》《梦幻快递》《短信飞》《天气预报》《鹰扬巷》《我在小区遇见谁》《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从前以来》《想念菊官》《城市之光》《科长》等。另外,她还写了大量散文随笔,著作很多,可谓“著作等身”。[10]

范小青的文学创作取得了诸多成就。其短篇小说《城乡简史》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上荣获,长篇小说《城市表情》也获得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她还获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成就奖、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汪曾祺短篇小说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东吴文学大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海外。

范小青是位致力于书写当代社会生活女性作家,其作品满是人文关怀与民间情感。她一直紧随时代步伐,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社会转型里的重大问题,把这些现实议题变成文学创作的动力。她很擅长从日常生活里细微之处去挖掘现代社会的深层问题,在宏大和琐碎之间构建出独特的时代叙述。她从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传奇和志怪作品里获取灵感,把传统风格与现代气质巧妙融合,形成了富有张力和深度的文学叙事“辩证法”。

近年来,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新潮的态势,风格自由洒脱,已步入高度自由的创作阶段。早期,她很关注社会转型时城乡融合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创作出不少有特色、有社会深度的作品。

这几年,范小青的创作视角慢朝着城市中产阶层转变,重点聚焦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变化,努力揭示现代文化和科技对个人性格、行为以及情感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我在哪里丢失了你》、《来自何方的信件》、《我们都在服务区》、《短信飞》、《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谁在我的镜子里》、《梦幻快递》以及《六扇门》等作品中,名片、电脑、手机和短信等现代装备已成为中产阶层乃至社会中上层身份的象征及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些现代装备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们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并加强了社会联系;另一方面,它们也将人类推向了新的困境。这些工具所象征的现代性,或许是一种隐匿的灾难。

(二)法德瓦·卡西姆

法德瓦·卡西姆(فدوى القاسم,Fadwa al Qasem,1962 年——),出生于黎波里,其实际为巴勒斯坦人,拥有加拿大国籍。她会说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这四种语言。1984年,她首次抵达迪拜,之后生活了20年。她取得了英国英语文学士学位。

法德瓦·卡西姆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她十四岁起便用英语写作,大概六年前,她有了创作东方特色的灵感,接着就用阿拉伯语写作了。她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像贝鲁特的《文学》杂志、开罗的《文学新闻》、伦敦的《阿拉伯耶路撒冷》报纸以及阿联酋《陈述》报纸的文化副刊。短篇小说有《洪水过后的第一棵树》以及《观点—这个可怜的孩子! 《从旷野到耶路撒冷》《半东方香料》《我在床上》等。还有两本短篇小说《豆蔻之香》与《离开天堂的那一刻》。她翻译了突尼斯知名作家比卜·塞尔米(الحبيب السالمي,Habib Al-Salmi,生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玛丽克莱尔香水》,以及多部短篇小说。另外,她的小说以英文形式在英国的一本选集中出版。她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用英语写的诗歌,还有一本未出版的小说。

法德瓦·卡西姆除了是文学创作者外,还是一名视觉艺术家。艺术作品集涵盖《城市…地平线和旅程》、《身体的混乱》、拼贴画、微型水墨画、水彩画《受折磨的自我》、纺织作品《温暖的笔记本》,还有她日常笔记本里呈现的众多样化作品。

这位巴勒斯坦艺术家有着人道主义精神与普遍的文化素养,她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愿景,以寻求更美、更少丑陋的现实,她觉得,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关切,无论是文学创作、绘画,还是其他艺术、文学表达方式,都是她成为法德瓦·卡西姆的安全途径,让她与众不同,不与任何人相似。

法德瓦·卡西姆的处女作名为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该集里有13篇小说,题材不同,如《听着,别相信》《银衬垫》《你的世界就是你所处的世界》《必要允许禁止》《豆蔻之香》《比清晰的海市蜃楼还要薄》等。她利用当代词汇处理着现代生活中的文本,像互联网、电脑、手机、聊天室以及与他人保持距离的关系,这些关系变得缺乏亲密感,弥补了对抗和坦诚缺失。在该系列小说里,多数主人公都冲到互联网世界,构建了情感丰富的社会世界,激情下达性暴露。

在婚房与聊天室之间,法德瓦·卡西姆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里并列了两个不同性质的世界。前者受日常感官接触和直接后果的驱使,而后者建立在构建个体间关系新条件的假设逻辑上。虽然她含蓄地表明了她对前者的偏见,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标题,它基于一种后者无法感知的感觉——“豆蔻之香”。她的故事网络拓展至虚拟世界图像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从互联网向手机和电视平台的传播。在“传播媒体”这一范畴里,有一种技术,其最初用途已转变成完全相反的用途。这让它与现实脱节得更厉害了,还造成人的异化。

下面本人会依据科技异化的论点,对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的小说予以比较解读,提出两个主要问题:两位女作家的若干短篇小说里科技异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她们小说里的科技异化程度,究竟是怎样导致“人的异化”的?这样就能知晓当代文学在讨论科技异化问题以及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时所起的作用。

四、小说中呈现的科技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的若干短篇小说,主要由科技异化现象主导。不管是在范小青的《我在哪里丢失了你》《来自何方的信件》《我们都在服务区》《短信飞》《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谁在我的镜子里》《六扇门》《梦幻快递》这些短篇小说里,还是在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里,“科技的异化”是核心主题,贯穿了主人公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出科技对社交互动各层面的影响,像沟通方式的演变、社交网络的构建、情感表达的变化。

(一)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

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的小说里,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可不只是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复杂。在小说里,他们通过具体人物与现实语境,深刻地揭示出了现代社会里人和科技关系的错位,深层原因大致是下面这几个方面:

  1. 工具理性的扩张与人文价值的式微

范小青的小说里,人物常很依赖手机、电脑、网络、名片等现代技术。但在同一时间,他们的情感体验、身份认同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洞、迷失。两位作家指出,技术发展若被效率、速度和控制主导,人的尊严、情感和价值就会慢被边缘化、削弱。

在范小青的《我们都在服务区》里,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而是成了主导日常生活的核心力量,这让主人公陷入必须随时应对、难以抽身的生活节奏。技术表面上很便利,可实际上却让人的焦虑感和异化状态都加剧了。所以,主人公扔手机的那一刻,立刻有了一种“手空空一身轻松地坐在会场上,心里好痛快,好舒坦,忍不住仰天长舒一口气,好像把手机烦人的恶气都吐出来了,真有一种要飞起来的自由奔放的感觉”。[11]

在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听着,别相信》(اسمع ولا تصدق)里,技术被视作一种冷酷的媒介,渗透到人际关系当中,从情感上削弱人际关系,因人物失去了深度联系的能力,还借助聊天网站逃避面对现实与真实感受。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不再复杂,而是更具体,双方默认同意尊重的角色,这就限制了人际关系。在此处,我们被优越感与控制感所征服。我们依据旧幻想重塑自我,重新界定身份,这与《听着,别相信》里的主人公拉米类似,他通过聊天网站为自己构建了多重人格与多种生活。只要不存在具体道德关切,且“后果”不存在,就决定了和限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后果。正如小说主人公所言:

原文:

في الحياة الواقع، أنا حبة رمل في ساعة الرمال، تجري فأجري معها، ليس بمقدوري إيقافها. أما في الانترنت، فلا ساعة ولا رمال. أنا اخلق نفسي بنفسي، وأؤمن بمخلوقي.[12]

译文:

“在现实里,我不过是沙漏中的细沙,随时间流逝而被动滑落,无法停止。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没有沙漏,也没有沙子,我在此重塑自我,坚信我所创造的一切。”

所以,你能够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说任何你想说的话,而你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效果”。这显然是由于承受其后果的人实际上不存在。那么,就不会产生后果,也无法做出重大决定。相反,绝对的自由与彻底的疏离并存。在聊天与色情网站之间,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了技术的囚徒,这些技术的焦点,首先和最后都是自我。这里性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是单方面的性行为、安全性行为,每个人在孤独中都欺骗自己,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1. 社会结构对科技异化使用的推动作用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在作品里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社会里科技被权力机制和制度体系操控这一现实。她们称,科技不是中立的工具,它深融入权力网络和利益分配结构里,慢从服务手段变成对人的管理和规训工具。

范小青的《来自何方的信件》里,电脑没提升工作效率,还成了让人无力挣脱的“智能陷阱”,加重了人物的精神困扰与身份迷失。小说叙述了一位极度依赖电脑的人物—何方。某次出差时,他不知带了笔记本电脑,一自我迷失,坐立难安。幸运的是,下榻的宾馆房间配有电脑,且可上网,这让他欣喜不已。然而,离奇之事就此展开:他无意间进入一台陌生电脑,邮箱里却发现他本人发送的邮件,这些邮件指向的是早已被时间掩埋、沉入黑暗的往事。“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我?”[13] 这里的疑问来自哪里,也是当下的人们所共有的困惑: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使人明悟,与之相关的迷茫和不安,像陷入无底的深渊。

在法德瓦·卡西姆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的诸多小说里,技术并非是独立的、中立的主体,而是被社会结构的背景所影响,从而被理解。小说里的人物所经历的孤立,以及他们关系中情感和社会的疏离,不是电话或电脑本身的产物,而是这些工具与压缩、竞争、缺乏真正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系统互动的结果。他们在社会中呈现出一种传统关系(像家庭、友谊、爱情之类的)被边缘化的状况,个人被迫依靠技术作为主要的、有时甚至唯一的沟通方式。例如《银衬垫》(بطانة من فضة) 里的女主人公:

原文:

جلست أمام جهاز الكمبيوتر، مثل كل جمعة، تخطط إبحاراليوم فى الانترنت. لديها على الأقل أربع أو خمس ساعات. أربع  ساعات بالأسبوع لها وحدها. تبحر بين المواقع، ولا تشعر بمرور الوقت أبدا، حتى يهاجمها الأولاد بطلباتهم، ويخرج زوجها من دفء السرير بذقنه الخشنة... ...[14]

译文:

“她像每个星期五一样坐在电脑前计划一天的上网行程。她每周至少有四五个小时,其中四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她浏览着这些网站,从未注意到时间的流逝,直到男孩们向她提出各种要求,她的丈夫从温暖的床上冒出头来... ...”

  1. 现代人精神结构的失衡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所塑造的现代人物形象,置身于高度数字化且智能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却普遍展现出对精神压力及情感冲突的承受力缺失。他们将情感寄托在技术媒介里,将自我认同依靠社交工具,但在关系中愈发体会到疏离、虚伪和冷漠。这种情形显示,人类在精神方面已然异化,科技的膨胀只是其外化的一种体现。

范小青的《我在哪里丢失了你》里,名片成了社会联系的象征,但它所映射的却是人际交往的空洞与功利,最终“我”没了真实的情感联系,也迷失了内在自我。老人拿着已故老伴留下的名片,想要找寻名片上的人,可现实里却无人与之相符。最后,唯有“我”站出来,承认这一情况,却被老人怀疑是欺骗,这实在是冤枉。王友默聆听老者的倾诉,该老者倾诉着自身的困惑与痛苦:“他还会凑上去加几句补充一下情节,为了装得更像一点,把细节说得更真实一点,” 最终,老太某林的真相是:“其实,我跟你说的老许的事情也是假的,你根本就不认得老许,老许也一样不认得你。”[15]

在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里,明显展现出当代人的精神结构失衡。这些故事描绘了一个生活节奏加速、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然而,人们的精神追求、情感联系以及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却逐渐减弱。这种不平衡仅是一种叙事背景。卡西姆笔下人物所经历的生存危机,本质在于他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现实肉体存在与内心精神缺失的困境之中。卡西姆发现,当代人身处内心混乱之境,生活化作一系列任务、约会以及技术反应,这些都与目的或价值根本没联系。例如,在《你的世界就是你所处的世界》(دنياك ما أنت فيه) 这部作品里,男主人公尤瑟夫与女主人公莫娜常去网,建立了恋爱关系,不过深度不够。

 

 

 

原文:

ولكن، أين اللقاء؟ كان لقاء اليوم، ولقاء كل يوم، منذ البداية، لقاء مع كلمات ملونة، تظهر حرفا حرفا، على شاشة الكمبيوتر.[16]

译文:

“那么,会议究竟在何处?今天的会议,乃至每日的会议,从一开始就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由彩色文字构成的虚拟会议,它们一个字从屏幕中跃然出现。”

这一情况表明外部活动与内部精神存在脱节之处。身处同一地点的咖啡馆顾客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尽管身处同一地点和时间,但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屏幕前。人们利用互联网,得以跨越遥远的距离进行交流。

  1. 社会对技术缺乏批判性反思的文化语境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借助讽刺手法,描绘了现代社会对技术使用的盲目追求及功利化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批判。它们提出的观点是,在全民追逐“智能化”“信息化”的热潮里,人文关怀和伦理意识被完全忽视了。这就导致科技慢偏离其为人服务的最初意图,朝着异化和反人性的方向发展。

在《谁在我的镜子里》里,范小青用细腻又带有讽刺的笔触,表明在技术迅猛发展之际,当代社会普遍缺少对技术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化环境。作品既展现了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更深层次地指出:技术若无条件接受甚至被神化为“信仰”,个体的主体意识、真实感受以及伦理意识就会逐步消解和瓦解。在小说里,科技已经变成了主人公生活里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回家的路上,他开车,老婆就忙起来了,她的手机上,内容也不少,先是回电话,接着是回短信发微信,然后欣赏美图视频,老吴心里也惦记自己的手机,手机在他的兜里跃动着,好像那里边包藏着多少宝贝等着他快快打开收获呢,看着老婆津津有味地看着,还笑,还呲牙,还呸,老吴心里早就痒痒的,一直熬到车子开回家,老吴才急急地掏出手机,怎么不是,太多了啦,眼花缭乱。”[17]

小说里的人物被“智能镜子”所呈现的理想形象与数据反馈所困,他们慢放弃对自身直觉和情感的信任,开始完全依靠技术来界定“我是谁”。当代社会文化语境里,技术权威缺乏质疑与深层反思,这种态度就反映出这一现实困境。

在《豆蔻之香》这一短篇小说集里,法德瓦·卡西姆提出了与谎言、背叛等概念有关的道德问题。在《听着,别相信》这部作品里,男主人公的妻子在他身边。这是否能让其减轻与其他女人发生虚拟关系的罪恶感?

在《必要允许禁止》(الضرورات تبيح المحظورات) 当中,女主人公只要无视与她有虚拟关系的男人(即她的丈夫),就能避免不忠的质疑。

原文:

هي تظن أنها تحبه وتمارس حبها له مع زوجها الذي لا تدري إن كانت فعلا تحبه.[18]

译文:

“她自认为深爱着丈夫,且与丈夫关系亲密,但内心对于这份情感是否为真爱,却抱有疑虑。”

随着自我固守的趋势加剧,我们与完全切断联系的现实渐行渐远,这些问题仅是新时代所呈现出的部分挑战。然而,有时一个小的技术错误、一次电气故障或者一次“电子巧合”就能让我们以孩子般的惊喜重新发现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还能记住“航行”的真正含义,以及水、空气和沙子在我们身上的感受(短篇小说《银衬垫》)。

(二)科技异化的表现

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的小说里,科技异化常是技术偏离了最初服务于人的初衷,转而对人施加影响,甚至主导、规训并异化人的生活方式与存在状态。以下是她们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几种科技异化表现形式及其所运用的工具:

  1. 手机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共同聚焦于当代个体深受手机束缚的生活现状。

范小青小说里,手机是个重要的意象与观察视角,它给范小青提供了进入现代生活世界的独特通道。它既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也对技术变革对人类日常经验的影响深远。一方面,小说展现的是手机等新媒介掌控下的现代人,一旦技术出故障,就会焦虑不安。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高度同质化,个体差异被抹平,人在身份、空间、交往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也解释了“误拿手机却无碍生活”的文化逻辑。范小青借助“手机叙事”展现了技术与人类精神之间的悖论关系:在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物理空间与现实秩序得以统一高效,可技术带来的便利却让人的异化感和精神焦虑不断出现。

范小青的《我们都在服务区》借描绘基层政府小官员与手机的趣味互动,展现出现代通信技术对日常生活深度介入,还蕴含着讽刺意味。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慢成为掌控日常生活的主导力量,这让主人公不得不一直保持应对状态,难以摆脱这种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他“渐渐的,轻松变成了空洞,潇洒变成了焦虑,甚至有点神魂不定、坐立不安起来,他的心思被留在办公室的手机抓去了。”[19]表面上看,技术似乎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实质上,它加剧了人类的焦虑情绪,并深化了个体的异化现象。

在范小青的《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里,老龚某天突然察觉到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全都陌生,这让老龚陷入极度紧张与焦虑,还前往精神病院寻求名医诊断,最终被判定患有间歇性失忆症。然而,在恐慌和困惑之中,儿子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原本是一手机病毒把通讯录里的汉字拆解,才导致这一误会与闹剧。

范小青的《谁在我的镜子里》里,老吴生活里接连有困扰,这源自他误拿别人手机在地铁上。不过,这两位误拿对方手机的当事人,在接下来几天里,生活如常,工作、社交几乎都没受影响,像手机的主人是谁,似乎并不重要:“老吴有些惊讶,自己拿着一个陌生人的手机,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靠着另一个手机生活了好几天,日子竟然也一样过,中间也只是有过一些小小的疑惑,比如明明记得约了老王,结果老张来了,可这种事情稀松平常,人人都会碰到,没人会把这样的小差错当回事,没人会顶真的。”[20]

在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里,互联网不是唯一对人们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现代发明。手机在这一方面起着作用,它已从一种沟通工具转变成切断双方关系的工具了,当一方在合适的时候无法听到自己的声音,或者太忙而无法沟通时,就犹如短篇小说《她来自金星…而他没有目的》(هي من كوكب الزهرة.. وهو ولا هون!!)般。所以,机器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人聚集,也能让他们分散,这取决于其使用方式和使用时机。错误之处在于使用机器的人而非机器本身。这既适用于互联网,也适用于移动设备。

在短篇小说《豆蔻之香》里,手机能让夫妻关系恢复温暖。丈夫展现出其男性特质,妻子则展现出其女性特质。他借电话把朋友的想象冒险投射到自己的梦境里,而她因丈夫接到的长时间电话而感到嫉妒。所以,虽经不正当手段,但合法目标得以实现。

原文:

بدأت مكالماته تطول وتطول. وبدأت زوجتي تغار وتغار. تدس يديها في جيوبي، وأنفها في كافة شؤوني، وتكثر الاتصال بي لأتفه الأسباب.[21]

译文:

“其电话愈发频繁,所处时间也愈发久。与此同时,妻子变得愈发多疑敏感。她翻开我的口袋,对我一个动就动好来,并且时常因微小之事不断打电话我。”

  1. 电脑与互联网

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的小说里,电脑与互联网成了现代生活的核心要素,也是范小青审视技术与人性关系的关键切入点。她们借细腻的日常描写,深刻展现了数字技术全面渗透背景里,人与电脑、网络间形成且紧密且充满张力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人们工作方式和社交行为影响颇深,还引发了个体身份认同、情感结构、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深层次动荡和困惑。

范小青的《来自何方的信件》以描写公司职员与电脑的互动,展现了电脑在为人类高效且便利的同时,也构建出精神迷宫和心理陷阱,使人类情感渐紊乱、分裂。小说刻画了一位极度依赖电脑的男子,名叫何方。有一天,他出差时不慎忘带笔记本电脑,顿时感到六神无主,整日焦躁不安。毕竟,宾馆里有一台可上网电脑,这让他对了大种人生幸福。不过,这台电脑上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他无意进入他人的邮箱,意外发现其中一些邮件是自己的,还惊讶发现背后牵连的,是被遗忘和隐藏在暗中的往事。不能简单地把这类人物与故事当作个人写照,他更是一种伦理方面的典型,是一个技术时代下的范例。其所体现的内容,不但是因技术发展所产生未知、虚幻、混乱、隔绝与不为人知的关系状态,也表明这些现象已慢成为我们必须适应的新生活方式。可以说,一种迎合现代科技,去除人性温度的新人际关系正逐渐形成。当人际关系已不能摆脱技术的介入时,我们只能承担被技术同化的代价。所以,这样的伦理困境和心理体验,已经从单纯的人机互动之中超越了,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集中的表现与深层的症候。

《六扇门》也和社交网络有关,范小青从“加微信”这一行为出发,有意把小说放到当代人际关系愈发网络化的语境里。在微信社交生态里,人们相识变得很便捷,只需轻点“添加好友”,昵称、头像和朋友圈内容就构成了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全部形象。从“我”视角浏览“于梅”的朋友圈,再结合“听说”“据说”“小曹说”的传闻,我们逐步拼凑出一个“于梅”,她热爱老宅,乐助人,经历起伏,如今是作风爽利、事业有成的房产中介,个性独特且鲜明。不过,小说结尾打破了这种看起来很清晰的认知。“房产中介”声称其微信昵称为“于梅”,但坚称自己方为真正的“于梅”本人。“我”一口就确定,对方才是“于梅”,自己绝不可能是。“所以对我来说,‘于梅’一直还只是一个概念,我还无法将‘于梅’和一张具体的人脸联系起来。当然我可以到她朋友圈内容中去找一找她,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我翻看了一会儿,没有发现有她自己的照片,一张也没有。”[22]这场身份争执最终陷入“是”与“不是”的悖论循环,故事结束时也没给出确切答案,使得“于梅”的真实身份成了难以厘清的谜团。

在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集《豆蔻之香》的前六个小说里,或者说全集十三个小说里近一半,互联网是隐喻性的角色,人际关系围绕它展开,聊天也靠它来开展。讽刺的是,这种本该成为沟通手段的现代发明,却没能成功建立或修复沟通双方的关系,反而让双方关系变得更复杂、更分裂。所以,该短篇小说集对互联网持消极态度。六个小说均以自身方式彰显这一立场。在《你的世界就是你所处的世界》这部小说的开篇的部分,虽然存在会面的可能,但两个聊天者之间的会面却并未发生。在第二部小说《必要允许禁止》中,这次交谈并未使夫妻二人的关系重归以往的温馨状态。在第三部《听着,别相信》里,男主人公故意撒谎,还冒充他人以满足自我。在第四部小说《比清晰的海市蜃楼还要薄》(阿里克从雷克斯的塔楼),就不可能再继续在网上开展的恋情了。在第五部小说《没有眼睛可以哭泣,没有心可以悲伤?》(لا عين تقشع، ولا قلب يحزن؟)中,机器接管了人类,并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原文:

وهذا الجهاز، مثلي، لايحب الوحدة، والدردشة شغف أنسجته البصرية. فهو يجلس على المكتب، ينادي بصمت، ونداؤه دائما مستجاب، ويشعرني بأن كل ما ظننته غيرمعقول،  معقول![23]

 

译文:

“这台设备犹如我一般,稀疏天地中的孤独,聊天即它所见世界中的激情所在。它安静地坐到桌前,默无声息地呼唤着,这些呼唤总会得到回应。这让我感到,曾经那些我认为荒诞不合理的事情,如今竟都变得理所当然了。”

在第六部小说《银衬垫》里,女主人公相较于网络上的“航海”,更爱的是重生的真正航海。

  1. 其他现代装备

现代生活充满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构成了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短篇小说所描绘并指向的现实世界。比如:

3.1 快递

范小青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快递现象这一范畴里,创作了小说《梦幻快递》,讲述了一位快递员的工作历程,他穿梭在千家万户间,日复一日的劳作。令人意想不到之处是,在送件途中,他竟看到早已去世的爷,而爷生前工作和快递员颇有相似之处。祖孙两代人因“快递”这一职业重逢,与之重逢,展开对话。作品以这样的设定传达出一个深刻主题: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底层劳动者的处境依旧艰难,劳动的辛苦并未因时间而改变。主人公对此解释为:“我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还有些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就什么感也没有了,什么都一个样,收件人呢,恐怕有七八成都是刚才那样的小八婆,手里有一点钱,钱又不多,尽在网上淘些不值钱的甚至没多大用的东西,我真是替她们想不通,她们那手,整天就那么的痒,非得拿鼠标点一下,又点一下,再点一下。当然,就是因为她们手痒痒地点一下,又点一下,快递公司就那样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4] 爷离奇现身,以荒诞方式映射出当代人在艰辛工作中对温情与人性关怀的渴望。

3.2 名片

范小青借描写杂志编辑与“名片”之间的故事,展现社交愈发频繁的当下,人际关系里真实且真诚的情感正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功利和虚伪的交往模式。名片在文中有了一种新的含义,不再代表真实联系,而是成了荒诞、空洞的人际象征。

在《我在哪里丢失了你》里,许有洪的爱人拿着一张名片找到王友,却发现自己与许有洪并不相识,毫无关系。那么,许有洪为何会留下王友的名片?这背后,就宛如饭桌上的“酒肉朋友”一般,体现出一种假的社交关系和表面的熟悉:“现在的饭许多都吃的莫名其妙,有的是被拉来凑数填位子,酒量好一点的多半是来陪酒,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必是请来摆场面,还有专程赶来买单或是替代别人来赴宴等等,结果经常在酒席上,各位人士之间差不多是八杆子打不着,竟也凑成一桌。”[25]

3.3短信

范小青的作品《短信飞吧》细致刻画了由短信这一媒介所触发的同事间的矛盾与纷争场景。“短信就像子弹一样弹出去了,发给了一个不存在的手机号码,发给了一个不存在的人。它不像发错的邮件,如果不存在某个邮箱,邮件会自动退回,短信却不会,无论有没有对方存在,短信发出去,就不再回来了。”[26]

法德瓦·卡西姆的《她来自金星…而他没有目的》里的女主人公也渴望在手机上得到任何爱情短信:

原文:

قبل أن تفتح عينيها، تفتح "الموبايل"، لربما ترك لها رسالة أثناء الليل، أو أرسل لها كلمة حب على الريق.[27]

译文:

“还没睁开眼睛,她就打开了手机。也许他在夜里给她发了短信,或者在空腹时给她发了一句爱的话语。”

3.4电视

在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的小说里,电视在掌控着人类的生活节奏与行为模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反应有着影响,还悄地引导着人们的时间分配和社交方式,仿佛整个生活都被屏幕拉扯、支配。

在范小青的作品《谁在我的镜子里》中,“老吴晚上回家,老婆又在看打鬼子的电视,老吴瞄了一眼,感觉画面似乎有所不同,随口说,昨天那个结束了?换一个片子了?老婆说,没结束啊,要打六十集呢,还早呢。”[28]

法德瓦·卡西姆的《火星上的女士睡衣》(قميص نوم نسائي في المريخ)里,女主人公看着世界、自己,面对着发光的屏幕—电视,突破所有障碍,但一天地与坐在身边的人渐远。当我们踏入虚拟世界时,方程式发生了改变,距离不再与物理存在相关,而是依据新规则而变化。

原文:

أستيقظ.

الساعة لم تصل الواحدة ظهرا بعد.

أتجه من السرير إلى الحمام مباشرة. لا أغسل وجهي، لا داعي، فاليوم الجمعة.

ولا داعي لتغيير ملابسي، سأبقى بقميص نومي القديم المريح..ولو أن الدهر، والأولاد، أكلوا عليه وشربوا.

أفتح التلفاز، ألعب بجهاز التحكم، فأشعر بأني أتحكم بالعالم.

أبتسم لنفسي، جميل شعور التحكم هذا.[29]

译文:

我醒了。

现在还不到下午 1 点。

我直接从床上走到浴室。我不洗脸,不用,星期五。

我不需要换衣服,我会继续穿着我以前舒适的睡衣……即使时间和孩子们都穿着它吃喝。

我打开电视,摆弄遥控器,感觉自己掌控着世界。

我暗自微笑,掌控一切的感觉真好。

范小青和法德瓦·卡西姆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当下现实生活与思想为立足点。这一小说展现出科技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的困扰,以及人们在其中艰难寻找“突围”的努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文明与科技发展过程里对人的异化现象,也反映出人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的无力感与被动处境。

五、对现代人困境的思考: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下,当代人应何去何从?

读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创作的短篇小说就能发现,她们对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荒诞感特别敏锐,虽然描写小人物、小事件还有些波折,可所揭示的主题却让人深思熟虑、意味深长。她们用机智且充满活力的叙述方式,把这种荒诞性生动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领悟到深刻的思考。

(一)不是“为我”而是“反我”

我们很清楚,当下所处的时代是科技时代,其首要的便是人工智能时代。二十世纪科技的进步速度前所未有,此等发展速度给我们的生活、行为模式及社会环境增添了诸多复杂性。实际上,它使科技在身体与精神层面对人类进行控制。这使得人类因外界影响而出现异化现象增多。科技尚未能彻底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

若科技确有积极面,其消极面也得有,像全球化弊端、与人性、当代科学、历史、文明、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特别是乐观与悲观、幸福与痛苦的伦理道德问题,还有由此产生的异化和人性孤立,这就像置身社会体系之外。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的短篇小说大多为同一故事的变奏,一个人在明亮的屏幕上观世界,特别是看自己,突破所有障碍,且每天离身边的人越来越远。当我们踏入虚拟领域时,方程式有了变化,距离不再是基于物理存在的新规则。

范小青的《我们都在服务区》里,主人公市改革委办公室主任桂平工作繁杂,交际广泛,手机几乎成了他的“随身之物”,这“机不离手,手不离机”堪称“机不离手,手不离机”。这种手机主宰的生活,使他身心俱疲,烦躁不堪。小李在办公室建议下,尝试多种方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想有选择地接听电话,结果引发众多误会,还闹出不少笑话,甚至被上司严厉斥责。最终,他仍回到手机从早忙到晚、自己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的原有生活状态中。《我在哪里丢失了你》探究了现代人交换名片这一看似平常却充满象征意义的社会现象。名片最初是传递个人身份、方便相互认识与联系的工具,可如今,它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利益交换功能,还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人们只保留对自己有利的名片,无用的就随手丢弃。名片并未拉近彼此距离,反而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正如文中所言:“名片算什么,名片是最不能说明问题的。当名片与身份被当作利益的工具时,人与人原本想通过名片来确立自我、理解他人、寻求认同,结果却陷入身份迷失、精神空虚的困境之中。”

再者,法德瓦·卡西姆的《必要允许禁止》里,美丽妻子因冷漠,丈夫进入网络世界,浏览色情网站,空虚和被抛弃也促使妻子进入同一世界。精心编织的叙事巧合,使两人在一次聊天里相遇,他们摆脱现实束缚,分享彼此痛苦与担忧。当他知晓另一个女人是其妻子时,他便借助互联网向她提出建议,以取悦其伴侣,即他。不过,这种尝试没能恢复他们之间的温暖,特别是考虑到他内心深处觉得她在欺骗他,即便只是聊天。于是,他以同样的方式逃向了另一个女人,她成了他理解的容器。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与网上认识的萨尔瓦,比与同床共枕的妻子更为亲密。当他靠近后者时,暂时而言,他们的见面只能借助互联网,毕竟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障碍都被消除,身体上的障碍更是如此。在《你的世界就是你所处的世界》里,尤瑟夫是个害羞、内向的年轻人,孤独感让他常去网,还和莫娜交流,这改变了他生活,让他从孤独和现实中解脱出来,进入他无法忍受离开的世界。当他停止聊天时,他所逃避的孤独感又再次困扰他。不过,小说结尾处最大的惊喜是莫娜发现,与她聊天的尤瑟夫不久前就在同一家咖啡馆。这两部小说讲述现代生活中的悖论,小说里有看似编织的巧合,一部小说里伴侣聚集一处而不自知,另一部小说中配偶在一起聊天而不自知。

能说,电脑、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产品是两位作家短篇小说里的隐喻人物,人们间的新型关系借它们发生,办公室、咖啡馆和餐厅是小说发生的虚构场所。从这个角度看,该小说的叙事内容有着现代性,叙事形式也随故事不同而具备现代性与当代性。

然而,这些小说在内容或形式上所展现的现代性,并不必然代表其具有积极的价值。现代性或许会引发痛苦、空虚、焦虑和不稳定感。人们往会凭借自己的神经、舒适与稳定,为这种生活承担代价。

进入当代,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存状况愈发复杂、恶化,技术的苦果已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反映出二十世纪的技术进步导致机器逐渐扮演了主导角色,预示着人类及其自主行动能力可能面临衰退。

(二)偏爱自然,却忽略奇怪的、人造的世界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这不过是人类生活与工业、科学的进步发展的一个阶段。自创世起,人类就一直沉浸在自然之中,发现其秘密与规律,发明、制造、控制发现和发明,主宰这一切。所以,不管发现、制造和发明的巅峰多高,地球上从来没有人比人类更强大、更伟大的生物。

发现、发明和技术均属于物质层面的产物,它们不具备思维特性,而思维则是人类这一有形存在物所独有的特征。他们难以掌控自身或他人。不管它们多么伟大,它们都是由人类编程的,人类也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和用途来指挥它们。所以,他们能够借助它行善或作恶,造福人类或损害人类。这些技术发明并非被描述为绝对积极或绝对消极,而是依据人类使用这种技术的角度进行描述,其积极与否、善恶与否,是积极还是消极。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小说里,主人公最终未能回归现实世界,也不或是科技的抛弃,或者仅在科技使用上失去平衡,不让科技控制他们,还减少科技对他们的控制带来的异化。可我们能清楚地知晓,两位作家对科技异化和人性异化现象有着清晰的立场:回归自然与现实的重要性。这一立场在她们所有小说中得以贯穿,以轻微的社会批判形式出现,旨在探讨该现象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即便她们未给出明确且全面的解决办法,却成功地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促使读者思考并采取行动!

范小青在接受专访时称:“我并非撰写苏州小说者,我描绘了苏州的实地情形,但我所写的是人类共同的困境。我更想呈现一些问题,且可能无法给出答案,也不能给出良药。文学艺术的本质是让人反工具化,一起去思考人性的更多可能性。”[30]

法德瓦·卡西姆也试图在其文学创作范围里重新塑造世界。或许她逃避并非最佳现实,也追寻着更美、更具创造性和自由性的世界,但她总是提出诸多问题和追问,不停等待答案。她只是将问题抛至作品之中。其作品并未给予读者明确的答案或确定性,她曾言:“我与众人无异,心中亦充满诸多疑问。”我所认为已得答案,皆会产生新问题。我仅提出问题,接受者则会依照自身思想、文化背景来作答。”[31]

六、结论

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文学表达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了。它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能穿透生活的表层,揭示社会现象、探讨人性与心理,洞察现代人复杂生存状态,概括力和深刻性都很强。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把手机、电脑、网络、短信、微信等电子时代的新兴题材融入其中。他们借高科技手段描写日常生活,深入探究人类精神状态与人性变化。这些作品也呈现出她们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与深切接纳。这些小说非常重视科技时代和新媒体语境里人类碰到的困境、危机以及焦虑情况,这拓宽了小说在新现实背景下呈现人物生存与心理状况的叙事空间。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成功地以显微镜视角,对现代生活的某些方面予以描绘,对当代人的孤立和孤独予以刻画:我们生活在现实与假设间有波动。“关于我们感官延伸的技术附加物。”有关对我们的思想、愿望以及倾向进行重塑的技术。但尤其在生活方面,越确定,我们就会越焦虑。亮着灯的屏幕,其上面的“朋友”名单越长,我们就越孤独。

范小青与法德瓦·卡西姆都精准且敏感地指出了人的异化伤口,她们确实时常反思科技在现代社会对人类的影响,用微妙文学方式见证了当代人精神平衡的恶化,强调在充满运动和技术的世界里,内心生活的脆弱性,这世界中,感觉和宁静正在枯竭。她们笔下的人物疲惫不堪、有时沉默寡言、有时沉思,她们让我们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也让我们重新找回人类在现代生活喧嚣中失去的内心声音。

[参考文献

 

[1] آر إيه بوكانان، الآلة قوة وسلطة: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الإنسان منذ القرن ١٧ حتى الوقت الحاضر، ترجمة شوقي جلال،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المملكة المتحدة، 2023م، ص 231.

布坎南(R.A. Buchanan).机器:权力与权威:从17世纪至今的科技与人[M]. 肖基·贾拉尔(Shawky Jalal)译.英国:欣达维出版社,2023.第231页.

[2] آر إيه بوكانان، الآلة قوة وسلطة: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الإنسان منذ القرن ١٧ حتى الوقت الحاضر، ترجمة شوقي جلال،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المملكة المتحدة، 2023م، ص 44.

布坎南(R.A. Buchanan).机器:权力与权威:从17世纪至今的科技与人[M]. 肖基·贾拉尔(Shawky Jalal)译.英国:欣达维出版社,2023.第44页.

[3]نجلاء محمد بسيوني، ضغوط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علاقتها بالاغتراب في ضوء بعض المتغيرات الديموجرافية، مجلة كلية التربية جامعة الأزهر، 2017م، 1(172):  710.

纳格拉·穆罕默德·巴尤尼(Naglaa Mohamed Basyouni).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看技术压力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J].艾资哈尔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7,1(172):710.

[4] سهام رسلي عبد الباسط عسران، الحضارة والاغتراب (موقف من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نظرة تحليلية نقدية، مجلة كلية الآداب بقنا جامعة جنوب الوادي، 2025م، 34(67) : 583.

萨哈姆·拉斯利·阿卜杜勒·巴西特·阿斯兰(Saham Rasli Abdul Basit Asran).文明与异化(技术立场):一个分析与批判的视角[J].基纳南谷大学文学院学报,2025,34(67): 583.

[5] نجلاء محمد بسيوني، ضغوط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علاقتها بالاغتراب في ضوء بعض المتغيرات الديموجرافية، مجلة كلية التربية جامعة الأزهر، 2017م، 1(172):  55.

纳格拉·穆罕默德·巴尤尼(Naglaa Mohamed Basyouni).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看技术压力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J].艾资哈尔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7,1(172):55.

[6] عماد الدين إبراهيم عبد الرازق، مفهوم الاغتراب لدى فلاسفة مدرسة فرانكفورت، المجلة المغربية للعلوم الاجتماعية والانسانية، 2019م(6):  219.

伊玛德·阿尔丁·易卜拉欣·阿卜杜勒·拉扎克(Imad El-Din Ibrahim Abdel Razek).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的异化概念[J].摩洛哥社会与人文科学期刊,2019(6): 219.

[7] أمال محمد ربيع عبدالوهاب، الاغتراب في عصر العولمة، مجلة القراءة والمعرفة، 2014م (152): 53.

阿迈勒·穆罕默德·拉比·阿卜杜勒·瓦哈卜(Amal Muhammad Rabie Abdel-Wahab).全球化时代的异化[J].阅读与知识杂志,2014(152):53.

[8] أسماء صلاح الدين طه، المداخل النظرية المفسرة لعلاقة التكنولوجيا بالاغتراب، مجلة كلية الآداب جامعة بني سويف، 2019م، 20(51):  169.

阿斯玛·萨拉赫·埃尔丁·塔哈(Asmaa Salah El-Din Taha).解释技术与异化关系的理论方法[J].贝尼苏埃夫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9,20(51):169.

[9] 张婧.科技异化的成因、表现与解决对策[J].哲学进展,2023,12(11):2171.

[10] 杜晓晗.范小青:苏州性格就是低调、不张扬但又努力的[OL]. 江苏作家https://www.jszjw.com/wxsj/20230824/1692840220814.shtml,2023-08-24.

[11] 毕光明.评范小青《我们都在服务区》[J]. 深度阅读,2011(142 ):91.

[12]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35.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35页.

[13] 晓华. 技术、现代化与我们的新生活[OL]. 中国作家网https://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2-26/193106.html, 2014-02-26.

[14]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62.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62页.

[15] 范小青.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2006年~2009年,我在哪里丢失了你[OL]. 人民文学出版社https://boxnovel.baidu.com/boxnovel/detail?&data=%7B%22fromaction%22%3A%22search_baike%22%2C%22gid%22%3A%224355212770%22%7D&page,2010-05-01.

[16]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15.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15页.

[17] 范小青. 谁在我的镜子里[OL]. 天津文学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gzMTY0NA==&mid=2247483990&idx=1&sn=031a268b0d43939154e5cc9b43154009&chksm=e89f6365dfe8ea73a3b2c5c807e70cb56ef101e04485cba23b6bbaa9c6b1a607ce90c9a91681&scene=27,2017-10-19.

[18]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30.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30页.

[19] 范小青.梦幻快递[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第232页.

[20] 范小青. 谁在我的镜子里[OL]. 天津文学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gzMTY0NA==&mid=2247483990&idx=1&sn=031a268b0d43939154e5cc9b43154009&chksm=e89f6365dfe8ea73a3b2c5c807e70cb56ef101e04485cba23b6bbaa9c6b1a607ce90c9a91681&scene=27,2017-10-19.

[21]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83.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83页.

[22] 范小青. 六扇门[J]. 中国作家,2024,5(804):8.

[23]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59.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59页.

[24] 范小青.梦幻快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第64 页.

[25] 范小青.我在哪里丢失了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 297页.

[26] 范小青. 短信飞吧[J]. 作家,2012(4):3.

[27]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88.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88页.

[28] 范小青. 谁在我的镜子里[OL]. 天津文学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gzMTY0NA==&mid=2247483990&idx=1&sn=031a268b0d43939154e5cc9b43154009&chksm=e89f6365dfe8ea73a3b2c5c807e70cb56ef101e04485cba23b6bbaa9c6b1a607ce90c9a91681&scene=27,2017-10-19.

[29] 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ص68.

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第68页.

[30] 沈轶伦.范小青:去看见人类共同的困境[OL]. 解放日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03247/,2024-03-01.

[31] جمال فتحي، حكاية "الأنا المعذبة" و" طقوس الخلاص ".. أسرار" دفاتر" الفنانة التشكيلية فدوى القاسم، الجمهوريةhttps://www.gomhuriaonline.com/Gomhuria/631408.html، 2020-05-31.

贾迈勒·法蒂(Gamal Fathy). “受折磨的自我”与“救赎仪式”的故事……视觉艺术家法德瓦·卡西姆“笔记本”的秘密[OL].阿勒古墓贺丽亚https://www.gomhuriaonline.com/Gomhuria/631408.html,2020-5-31.

  1.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按出年月排列):

    1. 范小青. 六扇门[J].中国作家,2024,5(804).
    2. 沈轶伦.范小青:去看见人类共同的困境[OL].解放日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03247/,2024-03-01.
    3. 徐永祺.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研究[J].哲学进展,2023,12(6).
    4. 张婧.科技异化的成因、表现与解决对策[J].哲学进展,2023,12(11).
    5. 张一达.马克思科技思想和科技异化理论的当代启示[J].大庆社会科学,2022,5(234).
    6. 范小青,子川.我就是我想象中的那个人:范小青、子川对话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7. 张瑜.可能世界理论与文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范小青,傅小平.长篇小说《灭籍记》访谈[J].清明,2019(4).
    9. 李鹤鸣.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0).
    10. 范小青.灭籍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11. 范小青. 谁在我的镜子里[OL]. 天津文学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gzMTY0NA==&mid=2247483990&idx=1&sn=031a268b0d43939154e5cc9b43154009&chksm=e89f6365dfe8ea73a3b2c5c807e70cb56ef101e04485cba23b6bbaa9c6b1a607ce90c9a91681&scene=27,2017-10-19.
    12. 范小青.梦幻快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13. 范小青.谁在我的镜子里[J].天津文学,2016(9).
    14. 范小青.梦幻快递[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15. 范小青.写作资源的黄金时代[J].名作欣赏,2015(1).
    16. 晓华. 技术、现代化与我们的新生活[OL]. 中国作家网https://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2-26/193106.html, 2014-02-26.
    17. 范小青. 短信飞吧[J]. 作家,2012(4).
    18. 张学昕.人间信息的生命解码——范小青短篇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2(3).
    19. 毕光明.评范小青《我们都在服务区》[J]. 深度阅读,2011(142 ).
    20. 范小青.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2006年~2009年,我在哪里丢失了你[OL]. 人民文学出版社https://boxnovel.baidu.com/boxnovel/detail?&data=%7B%22fromaction%22%3A%22search_baike%22%2C%22gid%22%3A%224355212770%22%7D&page,2010-05-01.
    21. 范小青.我在哪里丢失了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2. 李雪.范小青.写作的可能与困惑——范小青访谈录[J].小说评论,2010(5).
    23. 洪治纲.范小青论[J].鐘山,2008(6).
    24. 范小青.关于《谁能说出真相》的真相[J].北京文学,2007(12).
    25. 范小青.变(创作谈)[J].山花,2006(1).

    二、阿拉伯文参考文献(按照作者姓名的首字母排序)

    1-آر إيه بوكانان، الآلة قوة وسلطة: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الإنسان منذ القرن ١٧ حتى الوقت الحاضر، ترجمة شوقي جلال،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المملكة المتحدة، 2023م.

    1-布坎南(R.A. Buchanan).机器:权力与权威:从17世纪至今的科技与人[M]. 肖基·贾拉尔(Shawky Jalal)译.英国:欣达维出版社,2023.

    2-أسماء صلاح الدين طه، المداخل النظرية المفسرة لعلاقة التكنولوجيا بالاغتراب، مجلة كلية الآداب جامعة بني سويف، 2019م، 20(51).

    2-阿斯玛·萨拉赫·埃尔丁·塔哈(Asmaa Salah El-Din Taha).解释技术与异化关系的理论方法[J].贝尼苏埃夫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9,20(51).

    3-أمال محمد ربيع عبدالوهاب، الاغتراب في عصر العولمة، مجلة القراءة والمعرفة، 2014م (152).

    3-阿迈勒·穆罕默德·拉比·阿卜杜勒·瓦哈卜(Amal Muhammad Rabie Abdel-Wahab).全球化时代的异化[J].阅读与知识杂志,2014(152).

    4- جريدة كل العرب، الدكتور أبو عرفة يحاور الكاتبة الفلسطينية المغتربة فدوى القاسم، جريدة كل العرب https://www.kul-alarab.com/Article/447237، 2012-04-01.

    4-阿布·阿拉法博士采访旅居国外的巴勒斯坦作家法德瓦·卡西姆[OL].库尔阿拉伯报https://www.kul-alarab.com/Article/447237,2012-01-04.

    5-جمال فتحي، حكاية "الأنا المعذبة" و" طقوس الخلاص ".. أسرار" دفاتر" الفنانة التشكيلية فدوى القاسم، الجمهوريةhttps://www.gomhuriaonline.com/Gomhuria/631408.html، 2020-05-31.

    5-贾迈勒·法蒂(Gamal Fathy). “受折磨的自我”与“救赎仪式”的故事……视觉艺术家法德瓦·卡西姆“笔记本”的秘密[OL].阿勒古墓贺丽亚https://www.gomhuriaonline.com/Gomhuria/631408.html,2020-5-31.

    6-سهام رسلي عبد الباسط عسران، الحضارة والاغتراب (موقف من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نظرة تحليلية نقدية، مجلة كلية الآداب بقنا جامعة جنوب الوادي، 2025م، 34(67).

    6-萨哈姆·拉斯利·阿卜杜勒·巴西特·阿斯兰(Saham Rasli Abdul Basit Asran).文明与异化(技术立场):一个分析与批判的视角[J].基纳南谷大学文学院学报,2025,34(67).

    7-عماد الدين إبراهيم عبد الرازق، مفهوم الاغتراب لدى فلاسفة مدرسة فرانكفورت، المجلة المغربية للعلوم الاجتماعية والانسانية، 2019م(6)  .

    7-伊玛德·阿尔丁·易卜拉欣·阿卜杜勒·拉扎克(Imad El-Din Ibrahim Abdel Razek).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的异化概念[J].摩洛哥社会与人文科学期刊,2019(6).

    8-فدوى القاسم، رائحة حب الهال، دار شرقيات، القاهرة، 2005م.

    8-法德瓦·卡西姆(Fadwa al Qasem).豆蔻之香[M].开罗:达尔·沙尔奇亚特出版社,2005.

    9-كلثوم مروفل، فلسفة الاغتراب بين المعنى الاشتقاقي والمفهوم الاصطلاحي، مجلة كلمة https://kalema.net/home/article/print/1468، 2019-06-07.

     9-卡尔索姆·马鲁费尔(Kalthoum Maroufel).词源意义与技术概念之间的异化哲学[OL].科利马杂志https://kalema.net/home/article/print/1468,2019-06-07.

    10-نبيل الجولاني، فدوى القاسم في لحظة الخروج من الجنة تدخلنا في الأيام القادمة من غابر الزمان، إيلياء بيت المقدس الإخبارية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25500/http://aelyanews.net/permalink/19062.html، 2012-03-29.

    10- 纳比勒·朱拉尼(Nabil al-Julani). 法德瓦·卡西姆即将离开天堂,带我们走进过去的未来[OL]. 耶路撒冷的埃莉亚新闻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25500/http://aelyanews.net/permalink/19062.html,2012-03-29.

    11-نجلاء محمد بسيوني، ضغوط التكنولوجيا وعلاقتها بالاغتراب في ضوء بعض المتغيرات الديموجرافية، مجلة كلية التربية جامعة الأزهر، 2017م، 1(172).

    11-纳格拉·穆罕默德·巴尤尼(Naglaa Mohamed Basyouni).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看技术压力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J].艾资哈尔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