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十四岁儿童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以安石榴的小小说《越穿越小的鞋》为例

Document Type : Original papers

Author

Lectur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Arts, Fayoum University, Fayoum, Egypt.

Abstract

儿 童 是 生 命 的 秘 密,是 希 望 和 未 来 的 象 征。如 果 能 为 他 们 的 心 理 形 成 和 成 长 提 供 一 个 健 康 的 环 境,不 仅 对 儿 童 有 益,而 且 对 整 个 世 界 都 有 益。因 此,本 论 文 通 过 安 石 榴《越 穿 越 小 的 鞋》旨 在 展 现 十 四 岁 儿 童 心 理 世 界 的 特 征。所 以,本 论 文 以 一 些 心 理 学 家 如:皮 亚 杰、班 杜 拉 以 及 埃 里 克 森 的 理 论 来 说 明 形 成 和 成 长 十 四 岁 儿 童 心 理 世 界 的 过 程,然 后 谈 到 影 响 这 一 过 程 的 外 在 因 素 如:家 庭、学 校 以 及 社 会,说 明 家 庭 父 母、学 校 环 境 和 整 个 社 会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所 扮 演 的 重 要 角 色,最 后 描 写 安 石 榴《越 穿 越 小 的 鞋》中 十 四 岁 女 主 人 公 露 露 的 心 理 世 界 。

Keywords

Main Subjects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十四岁儿童认知的形成与发展

以安石榴的小小说《越穿越小的鞋》为例

科学的本性是交叉的、重叠的、跨领域的。一个范畴得益于另一个范畴。提及文学时可以看到,文学获益于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范畴。

众所共知,文学是对个人感情与思绪的呈现。文学依靠不同的形式和体裁来描写内心感受,描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冲突。通过文学,作者能描述人们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问题,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文学与心理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论文通过安石榴的小小说《越穿越小的鞋》旨在说明这篇作品中的心理内容,以一些心理学家的看法如:皮亚杰、班杜拉以及埃里克森来描写建造和成长十四岁儿童心理世界的过程,然后谈到影响这一过程的外在因素。当然,影响十四岁儿童认知成长过程的外在因素很多,例如: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它们都对十四岁儿童心理世界的塑造和发展起着重要而基础的作用。

所以,本论文从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出发去说明一些心理学家对塑造与发展十四岁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论、反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对十四岁儿童的影响,为了讨论安石榴《越穿越小的鞋》中十四岁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1-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文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究起始很早,成果也不少。实际上,在现代心理学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文学早已经探索和描述人们的心理世界。例如: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呈现了许多的心理刻画。可以说,希腊悲剧里的心理描绘非常丰富也非常深刻。而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在《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中所说明的心理冲突是非常多的。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心理冲突比彼时所有心理学家供给的心理学真相的总和还要多。那么关于中国,现代作品与古典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心理刻画的增加。可见,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差不多完全是心理描写及内心独白。 (曹顺庆等, 2015 年, 页 359-363)

此外,文学在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建立众多心理学概念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古希腊文学对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此,文学心理学的研究颇为有益。 (عصار، ٢٠٠٨ م، صفحة ٢٦)

文学心理学的研究旨在说明文学作品里的心理学概念和现象,解释心理内容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可以说,文学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实验研究未涵盖的方面,澄清了诸多有关心理的疾病。这样,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心理环境,突显了文化的特质。这就有助于准确理解塑造人格的因素。

2- 一些心理学家对形成与发展十四岁儿童心理世界的理论:

十四岁儿童有非常特殊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们的性格、认知以及命运形成而发展。只要讨论他们的性格、认知以及命运,就是讨论他们的心理世界。由此,本论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十四岁儿童认知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许多阶段,其中之一是皮亚杰在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定义的形式运算阶段(大约12至15岁)。 (皮亚杰、英海尔德, 1981年, 页 105-110)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成长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的思维、行为、个性、情感和品质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同时逐步具备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二十世纪瑞士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以儿童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反映群体和个体的这种过程阶段。他把个体从诞生到少年的认知塑造与成长分为四个纠结、连续而又各具特色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是认知形成与发展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自0至2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自2至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自7至12岁),最后阶段是形式运算(自12至15岁)。 (余娟、王怡, 2004年, 页 63)

这种阶段的划分不是随机的,而是有道理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每个阶段和时期都有自己具体的标准。标准内涵包括:个人过往经历和整合性质等。 (شربل، ١٩٨٦ م، صفحة ٨٨)

如前所说,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十四岁儿童认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本论文以皮亚杰理论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从十二岁开始。那时,儿童进入少年时期,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思想水平提高了。

这阶段的能力可以使十四岁儿童从经验认知进入更理性的认知。这样,十四岁的儿童可能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些在第三阶段无法解决的逻辑、假设以及未来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最后阶段中得到解决。在这一阶段,十四岁儿童的思维摆脱了特定经验范围,而别的抽象概念变成他们思维的对象,如:自由、理性、审美以及理想等。 (曹小丽、任祥伟, 2023年, 页 50-51)

得益于这些概念的了解和掌握,个体始于形成自己的个性。到了第四阶段,个体“进一步获得了一个能运用理想或超越个人价值的新境界”。 (皮亚杰、英海尔德, 1981年, 页 113)从而,十四岁儿童的性格由弱变强、由依赖变独立,有了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处于第四阶段的十四岁儿童开始有能力反思和思考社会规范并做出独立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十四岁的儿童不再遵循外在权威,而由依赖走向独立。因此,这个阶段的行为教育该关注提高十四岁儿童的反思和思考能力。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培养他们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感。 (曹小丽、任祥伟, 2023年, 页 51)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父母、学校和社会对十四岁儿童认知、思想、行为和性格的成长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皮亚杰理论之外,还有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技能以及各种各样的态度。当然,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极大地影响个人的行为和道德模式。 (阿尔伯特·班杜拉, 2015 年)

的确,社会学习理论有特殊的而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明个人在群体中生活,他们影响着群体,也受群体的影响。个人观察他人的行为,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仿真这些行为来学习许多经验、知识、态度和其他行为模式。

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有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十四岁的儿童获得自我认同而克服角色混乱。彼时,十四岁的儿童常常思考“我是谁?”,他们从他人的态度逐步地认知自我。十四岁儿童在这一阶段中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对家长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与同学创建良好的友谊。从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塑造个人与社会认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俞国良、罗晓路, 2016 年, 页 42-43)

总之,上述的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

  • 十四岁的儿童从软弱和依赖走向坚强和独立,摆脱外在的父母和社会权威。

 

  • 他们的思维水平越来越提高。

 

  • 他们开始能够处理各种问题,发现自己的身份。

 

  • 他们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并仿真他们来学会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态度。

 

  • 十四岁儿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构建十四岁儿童的内心世界中发挥着重大而突出的作用。

3-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对十四岁儿童的影响:

十四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年龄,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毫无疑问,有许多外在因素对十四岁儿童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以及心理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必然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

下面,本论文将对每个因素及其对十四岁儿童的影响进行更深的说明。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 情感支持与价值观引导: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十四岁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父母是否尊重他人、是否诚信守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十四岁儿童的行为方式。
  2. 亲子沟通与心理成长:十四岁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渴望独立又依赖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认同感。
  3. 行为规范与责任感培养:家庭对十四岁儿童的行为约束和责任心培养,是其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基础。比如是否分担家务、是否遵守家规等,都能帮助十四岁儿童逐步承担社会责任。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王丽、傅金芝, 2005年, 页 301)。如果父母能用爱来教育他们的青少年子女,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进一步支持他们独立、自立地做出决定,那么他们的子女就会在学校表现得更加出色、更成功,并取得显著的学业成就。 (جرين، ٢٠٠٤ م، الصفحات ٦١٠-٦١٣)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1. 知识与能力发展:学校是儿童获取系统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主要场所。十四岁正是学习基础知识、打好学术基础的关键阶段。
  2. 师生关系与心理支持:老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兴趣。一个尊重学生、激励成长的老师,会成为十四岁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
  3. 同伴互动与社会技能培养:校园是一个重要的社交环境。十四岁儿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习合作、解决冲突、建立友谊,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正如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样,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在十四岁时期,教师和父母不该多发出命令,而必须多鼓励“自己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 (刘长城、张向东, 2003年, 页 45)

家庭和学校在塑造和培养十四岁儿童的性格、行为和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庭和学校环境健康,十四岁的儿童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环境不健康,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父母和教师必须支持十四岁儿童的选择自由,只在必要时给予建议,而不是强加于人。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

  1. 媒体与网络环境:当代十四岁儿童广泛接触网络、手机与媒体。这些内容会影响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行为方式。如果缺乏指导,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社会规范与榜样作用:社会中的榜样人物(如公众人物、志愿者等)以及公共道德规范,会对十四岁儿童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引导。例如公益活动可以激发十四岁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3. 法治与公民意识启蒙:社会教育还包括对法律常识、公民责任的启蒙,使十四岁儿童逐渐明白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事实上,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十四岁儿童内心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社会对儿童日常生活的影响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十四岁时期。皮亚杰对此还指出,“从十二至十五岁…,社会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 (皮亚杰、英海尔德, 1981年, 页 111-112)

关于社会教育的含义,胡钦太教授总结了其所具有的定义。这种教育不但旨在加强合作与扩展自我,而且涉及到学校和家庭教育。 (胡钦太、林晓凡, 2014年, 页 5)当然,社会是包括学校和家庭在内的广大土地,是个人所看到的现实,也是跟别人过日子的范围。

总之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是相互联动、共同作用的系统。家庭奠定基础,学校强化引导,社会提供实践环境。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十四岁的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世界观。

4- 安石榴《越穿越小的鞋》中十四岁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事实上,许多文学家及其精彩文学作品谈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说明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朋友和同学、社会中的人在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描写人物性格如何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其中就有作家安石榴。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说明十四岁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十四岁儿童如何基于观察和模仿为了学会行为、技能和态度,以及父母、同学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够看到,所有这些因素都清晰地在《越穿越小的鞋》中出现了。可以说,这些方面都是这篇小说的心理内容。

安石榴在《越穿越小的鞋》中说明了十四岁女主人公露露的心理世界。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模仿,这位女主人公的认知世界、行为、性格以及技能形成而发展,逐步地从依赖走向独立。此外,安石榴还讨论了父母和同学如何塑造露露的内心世界而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安石榴还通过使用“鞋”这个象征意义来强调一些文化特征,这有助于准确理解塑造性格的因素。

笔者认为安石榴在这篇小说中特别谈论有叛逆的少年时期是因为她想阐明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转变和成长。众所周知,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对于塑造个人的个性和未来取向至关重要。在这个关键阶段,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平衡来支持十四岁的儿童。

此外,笔者还认为安石榴选择了“鞋子”这个象征意义,为了描述十四岁儿童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的社会限制或严酷的传统,从而,脱鞋或换鞋象征着内心的转变、新的开始或摆脱限制。

笔者很喜欢这篇小说及其心理内容,对其非常感兴趣,将这篇小说翻译成阿拉伯语,发表在埃及文化宫发行的《新文化》杂志(2024年11月刊,第131页)。因此,笔者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里,说明《越穿越小的鞋》中十四岁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之前,必须浅谈女作家安石榴的简介和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论。

  • 女作家安石榴的简介:

中国当代女作家安石榴(1964年 - )生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同省的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安石榴始于小说创作,在多家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并因对文学的贡献和精彩创作获得黑龙江省文艺奖。代表作有小小说集《大鱼》、《蚊舞图》等。

  • 《越穿越小的鞋》的主要内容: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露露的14岁初二小女孩的故事。她现在穿着39码的鞋子。但很奇怪的是,她之前也穿过40、41、42码的鞋。

露露的母亲以前给她买的鞋子太大了,但因为鞋子不合脚,穿起来不舒服,露露的脚会用力往里推。过了一些日子,“鞋头开了胶、鞋尖被顶破什么的。”这让妈妈以为她买的鞋子小了一号,露露需要一双大一号的。因此,她带着露露赶紧去买了“一双大一码的”。但鞋子尺码越大,就越不合适,“露露的脚必须全力向前才能带住鞋”。这样,经过两个月的拉扯和踢打,新鞋子变得和之前的一样没用了。一直这样直到露露创下纪录,她12岁时,穿过42码的鞋。最终,故事发展到露露意识到她穿的鞋子不适合她,而决定选择自己喜欢的鞋。

  • 《越穿越小的鞋》小说的评论:

《越穿越小的鞋》是一篇寓意深刻、富有象征意义的小说。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分析:

一、象征意义明确,主题深刻。小说中的“鞋子”并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它象征着家庭期望、身份框架,甚至是自我限制。

二、情节寓言化,引发深思。小说采用近似童话或寓言的方式推进,设定简单但极具冲击力。读者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故事是模糊的,然而越往后读,越能了解女主人公所受到的苦难。这种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共鸣与反思。

三、人物形象典型,易于共鸣。女主人公是一个顺从的儿童,起初对“大鞋”没有反抗,甚至默默承受,直到痛苦无法忽视才有所觉醒。这种角色形象代表了许多现实中的儿童——在家庭与学校要求下不敢表达不满,逐步丧失自我。

《越穿越小的鞋》是一篇极具象征意味的现实寓言小说,它通过一个充满张力的象征物,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隐痛与抗争。故事虽然简短,却余味悠长,不仅引人共鸣,更值得反复推敲与深入讨论。

笔者认为这篇小说非常适合孩子家长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提出了对成长方式、教育模式、个体自由的严肃质问:谁在为孩子选择“鞋子”?尺寸合不合脚,是否真的在意过孩子的感受?

  • 《越穿越小的鞋》中十四岁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安石榴在《越穿越小的鞋》中 (安石榴, 2013年, 页 3-5)以心理描写来描述十四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揭示露露的认知发展,说明她怎么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冷漠走向透亮。谈到这个发展过程之前,必须说明心理描写的定义是什么。

在《文学词典》中,心理描写指的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孙家富、张广明等, 1983年, 页 26)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说《越穿越小的鞋》,可以揭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压迫、内在冲突与自我认同发展问题。这篇小说虽短,却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发展机制,尤其涉及青少年心理发展、认知失调、顺从与反抗、习得性无助等概念。

笔者认为儿童常常在成长早期被教育“听话”,即使内心不适,也学会了压抑表达,这种顺从有时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阻力。当女主人公感到(鞋子太大)却又必须继续穿时,可能会经历认知失调:她意识到现实(鞋子让她痛苦)与信念(谁知道,随便好了)发生冲突。这种失调会促使她用(这可能是对我好)的方式进行自我说服。

此外,如果女主人公在不断的痛苦中仍无法摆脱大鞋子,那么可能逐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即便想反抗,也认为反抗没有用,从而变得被动、压抑甚至麻木。

到了十四岁,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的自我认同和角色混乱阶段,个体开始质疑“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小说中的“鞋子”正是身份角色的隐喻:当母亲照常想要一双大女鞋时,女主人公露露反对,选择了特步名牌的另一双小鞋。

的确,小说后期有表达(我不想再穿这双鞋了)这样的心理变化,可以看作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十四岁儿童逐步学会从“外控”转向“内控”,开始思考自己的需求、感受和人生方向。这是自我认同确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心理独立的起点。

笔者想象这篇小说是心理成长的隐喻之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越穿越小的鞋》隐喻着压抑与觉醒、服从与反抗、自我与他人的成长。安石榴通过这篇小说《越穿越小的鞋》展现了十四岁儿童从完全依赖走向自我觉醒的内心挣扎过程。

事实上,安石榴在《越穿越小的鞋》中成功地描写这位十四岁女主人公露露的内心世界,并揭露她性格和思想如何从形成(由于母亲而缺乏选择自由)走向发展(由于父亲而具有自我意志)。下面,笔者将引用故事中的一些例子来进行说明。

女主人公露露小的时候,衣服鞋子都是母亲给她买的。买衣服没什么问题,但是,“妈妈最头疼给她买鞋”。当母亲问她这双鞋好不好时,露露冷漠地回答:“谁知道,随便好了。”

这样,这个女儿从小就没有主见,没有自由。可以说,由于母亲的态度和行为,露露养成了软弱和依赖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思想、认知以及内心世界形成了。

十三岁时,露露上了初中。露露的父母都觉得学校的午餐很难吃,所以,“爸爸负责给她送午饭。”那样,父母替她思考,替她做决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根本不给她思考或表达意见的机会。当然,当父亲问她想吃什么的时候,她就说:“谁知道,随便好了。”

到了十四岁,露露初二了。有一天,父亲又为该给她准备午饭的事情犯难了,便问她,而她照常回答,于是他勃然大怒,大声喊着说:“够啦!…,这话我都听了十年了!怎么这么不透亮?你难道自己没个主意吗?”

其实,父亲的这句话真是露露性格与思想发展之路的第一步。从那时起,她“透亮”了,也有“主意”。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被视为这位女儿心理发展之路的第二步。

露露在学校中受到同学们的深刻影响,并突然发现自己是老时尚的。回家时,她对母亲发脾气了说:“同学都穿名牌呢,我怎么不是?”这里,露露始于走向观察和模仿之路,又发现自我认同。下面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例子,证实了这一事实。

安石榴在故事结尾中以买鞋的那一天为了强调十四岁女主人公的认知发展,说明露露变成为有自己观点和选择自由的女儿。

那一天,露露的母亲带她去购物,她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鞋。当母亲问服务员有没有42码的女鞋时,露露急忙地要求一双39码的“特步”。一试,“正好合适”。

母亲照常想要一双大女鞋,但这次露露反对,选择了特步名牌的另一双小鞋。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安石榴在小说中使用一个象征意义,即“鞋子”。鞋子是当代文明强加给脚的禁锢之所 (نجم، ٢٠٠٨ م),象征着社会和习俗的束缚。可以说,女主人公从那些不适合、不舒服的社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了,而从痛苦和虚假的耐心走向了觉醒和解放。

从那以后,露露变成了一位漂亮、喜欢打扮的女孩。但其实也有人担心。这种爱美之心的价格成本高。那时,露露的母亲笑着大声说:“关键是,露露有主意了,学习也更好了呀!”。对母亲来说,露露现在善于思考和学习,这真是最重要的事。换句话说,母亲很高兴看到露露从懦弱到坚强、从依赖到独立的性格转变。这种健康的变化让露露什么都表现出色,包括学习方面。

总而言之,父母和学校社区都对这位十四岁女主人公的认知塑造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造了她的心理世界。这位十四岁女主人公从冷漠走向审视和关注,从逃避走向面对,最后,她有了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安石榴在《越穿越小的鞋》中所描述的。

结论

儿童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代表着希望和未来。因此,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养育儿童极其重要,这不仅对他们有益,而且对整个社会和世界都有益。

为此,本论文取决于安石榴的小小说《越穿越小的鞋》,阐明十四岁儿童心理与认知世界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以及家庭、学校与社会在此问题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本论文浅谈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以及十四岁儿童人格、行为、技能、态度和思维发展之路,描写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十四岁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来说明这些外在因素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多方面重要作用。

最后,本论文反映了安石榴如何通过小小说《越穿越小的鞋》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不同态度描绘了十四岁女主人公露露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家长和学校社区如何对这个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这个故事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或自我设限,思考这些规则是否仍然适合自己。并非所有曾经适用的东西都必须一直坚持下去,如果某件事正在让人痛苦,也许是时候勇敢地改变和解脱了。

 

 
 
参考文献

汉语参考文献(按出年月排列)

中文参考书
曹顺庆等.比较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安石榴.蚊舞图[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3年.
孙家富、张广明等.文学词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中文期刊
曹小丽、任祥伟.行为规范教育的阶段性及其有效性策略——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J].西藏教育,2023年.
俞国良、罗晓路.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
胡钦太、林晓凡.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J].理论探讨,2014年.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3卷.
余娟、王怡.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7卷.
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
阿文参考书
خير الله عصار. (٢٠٠٨ م). مقدمة لعلم النفس الأدبي. الجزائر: منشورات بونة للبحوث والدراسات.
خريستو نجم. (٢٠٠٨ م). رمزية القدم والحذاء في الأدب والفن. بيروت: دار العربية للموسوعات.
روبرت واطسون وهنري كلاي ليند جرين. (٢٠٠٤ م). سيكولوجية الطفل والمراهق. (د. داليا عزت مؤمن، المترجمون) القاهرة: مكتبة مدبولي.
موريس شربل. (١٩٨٦ م). التطور المعرفي عند جان بياجه. بيروت: المؤسسة الجامعية للدراسات والنشر والتوزي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