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Type : Original papers
Author
Badr university in cairo
Abstract
Keywords
Main Subjects
中国科幻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词汇特征
摘要:《流浪地球》是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地球逃生计划,艺术性地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抗争。基于科学的想象,描绘了未来世界的多种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浪地球》以及其他具有广阔视野和宇宙情怀的现代科幻小说,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典范。本研究在语言风格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流浪地球》的词汇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作者刘慈欣在构建科幻世界和表达主题方面的语言技巧。研究探讨了小说中广泛使用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术语,以及这些术语在科幻小说中的功能。同时,还考察了小说是否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汇或意象,以丰富科幻世界的内涵。
关键词:词汇特征 刘慈欣 流浪地球 中国科幻
刘慈欣是来自北京的著名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品《三体三部曲》被视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成功地将中国科幻推向了国际舞台。在刘慈欣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家和作品不断涌现。他不仅推动了科幻小说的发展,还开创了科幻词汇的先河。刘慈欣独特的写作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彰显了他在科幻文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及深远影响。
本人注意到关于刘慈欣作品语言风格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家的整体风格特征,而缺乏对其词汇特征的专门探讨。因此,本人萌生了对刘慈欣短篇小说风格进行深入研究的想法。
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不仅包括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还涵盖了方言词、色彩词和古语词等。张小娜在其著作《茅盾长篇小说词汇研究》(2013)中[1],从经济词汇和女性词汇等角度对茅盾的长篇小说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而王群生则专注于《赵树理小说里的方言词汇》的研究。
除了对单一作家的作品进行词汇研究外,还有学者对两位作家或两种小说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异同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金小英在《网络小说语言词汇分析——以中韩网络小说为例》(2012)中[2],将中韩网络小说中的词汇分为七类:缩略词、同义变义词、谐音词、外来词、拟声词、粗俗词以及标点符号与情感符号,并对每一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语言风格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词汇分析,使用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通过对小说的词汇特征分析和统计,从而实现对该短篇小说更为准确和科学的解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所选语料的独特性以及研究视角的创新。学术界通常倾向于研究热门作品或知名作家的作品,而较少关注非热门作品。本文选择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功能。
二、有关刘慈欣及其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介绍
刘慈欣,男,汉族,生于1963年6月23日,籍贯为河南,现居北京。他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和科幻作家。刘慈欣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并且是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此外,他还担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名誉主席,以及阳泉市文联的名誉主席,同时也是刘慈欣文学院的终身名誉院长。[3]
2011年,《三体3:死神永生》荣获《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在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7年6月25日,《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2018年11月8日,他又获得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2019年2月5日,改编自其作品的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相继上映;8月,他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100名人榜荣誉名单;9月23日,长篇小说《三体》被选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3年6月14日,刘慈欣被宣布为《梦之海》的监制。刘慈欣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三体三部曲”被视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成功将中国科幻推向了国际舞台。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为了逃避即将来临的灾难,给地球安装发动机并在宇宙中漂流的故事。该小说于2000年7月首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并获得了当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的特等奖。2019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上映。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400年前,因担心太阳氦闪爆发可能带来的灾难,人类决定团结一致,成立政府,并为地球安装行星发动机,利用其推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开始漫长的宇宙漂流,目标是前往比邻星寻找新的家园。整个计划的实施时间长达2500年。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描绘了一个名为“叛乱”的章节,讲述了在地球脱离太阳系的过程中,有人发现太阳的各项参数在几个世纪以来并未发生变化。于是,流言四起,指责“流浪地球”计划背后隐藏着控制人类的阴谋,民众因此掀起了叛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反叛阵营,原本的政府军也纷纷倒戈。尽管联合政府的工作人员本可以与叛军对抗到底,但他们意识到这将对地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因此选择了放弃抵抗。叛军获胜后,将5000多名科学家和联合政府的人员流放到严寒的地表,任其冻死。当他们为“胜利”而欢欣鼓舞时,太阳却发生了氦闪爆发,群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明白了政府的正确。作者在这一节中聚焦于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忍辱负重的政府,讽刺了人们因认知局限和理智丧失而激发出的内心恶性。当愚昧无知的人们传播错误的推断时,那些试图保护地球、延续人类生存的精英们却遭到了极刑。愚众在目睹同类被处死时毫无怜悯之心,甚至高唱凯歌,他们的无知和冷漠几乎可以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相提并论。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普通人,他生活在“煞车时代”和“逃逸时代”之间。他从未见过黑夜和星星,也未体验过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发动机的高温,四季的气温都高达70℃,日出变成了恐惧的象征。在逃逸时代,他搬入地下城,那里的人们生活在关于“太阳氦闪即将来临”的谣言和恐慌中。地下城经历了“地球派”和“飞船派”之间的内战,以及平民对联合政府的不满而引发的起义。最终,太阳氦闪爆发,地球继续在宇宙中漂流,向新的家园进发。[4]
三、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词汇特征
(一)色彩词的使用
在小说中,色彩词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不仅能够提升文本的视觉效果,还能加深主题、塑造角色和传达情感。通过巧妙地使用色彩词,作者能够营造出丰富的意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色彩词不仅能营造氛围,还能描绘人物特征。在不同场景中灵活运用多种色彩词,可以使文本在视觉上更具层次感,提升阅读的趣味性。通过细致的色彩描绘,作者能够引导读者的情感体验,使其与故事的发展紧密相连。总而言之,色彩词在小说中不仅是描绘的手段,也是情感的承载者。协助作者构建出丰富的叙事世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感与主题。[5]
本文将以常见的基本色彩词汇,如“黑”、“蓝”、“白”等为关键词,对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的色彩词进行全面统计,涵盖其出现的频率,结果如下:
颜色 |
黑 |
红 |
蓝 |
白 |
绿 |
灰 |
黄 |
合计 |
《流浪地球》 |
30 |
26 |
20 |
18 |
13 |
7 |
3 |
117 |
比例 |
25.6% |
22.2% |
17.1% |
15.3% |
11.1% |
5.9% |
2.5% |
100% |
表 1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色彩词统计表
图 1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色彩词统计
据表可知,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以“黑”、“红”和“蓝”为基本语素的色彩词所占比率最大,“白”次之,刘慈欣短篇小说中还包括“绿”、“灰”和“黄”。通过比率可以看出,刘慈欣使用了更为深的色彩词,这与他所描绘的“煞车时代”和“逃逸时代”密切相关。故事中的主角从未见过黑夜和星星,也未曾体验四季的变换;由于地球发动机的高温,四季的气温均高达70℃,日出因此成为恐惧的象征。因此,深色在小说中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还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主题的复杂性。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的色彩词可以分为以下种类。
例(1)和(2)属于第一种,就是简单的单音节色彩词。例(1)“蓝色” 这种颜色显得温和而优雅,带给读者一种宁静和清澈的感受。例(2)“绿色”指的是藻类植物所展现的颜色视觉效果。使用这样的颜色能够给读者带来自然的感觉,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缺乏这些自然色彩,使得读者的体验更加生动。
例(3)和(4)都属于第二种,是在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语素后直接加上名词。例(3)“黑+夜” 即没有阳光照射的时段,在这种情况下,“黑夜”突显了环境的阴暗与宁静。例(4)这里用“红纸”来比喻太阳,意在表达太阳的爆发仅仅持续了短暂的时间。强烈的光芒迅速减弱,最终很快消失。
例(5)和(6)都属于第三种,是由两个不同的色彩单音节语素构成。例(5)“银白色”指的是“地球驾驶台”的表面光滑,能够反射光线,展现出类似金属的银色光泽。例(6)“蓝白色”是蓝色光和白色光的混合。蓝白色光对应较高的色温表示光线很强。
这类颜色词由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语素加上叠音的后缀组成。例(7)。例(9)“白花花”在此用来描述海水的颜色和状态,通常指的是海水在光照射下的反射效果,展现出明亮而闪耀的白色。例(8)“黑压压”用来形容人聚集在一起时的情景,传达出一种阴沉而沉重的氛围。例(9)“蓝莹莹”用来形容池水的色泽和光辉,传达出一种清澈而明亮的感觉,不仅描绘了水的蓝色,还暗示了水面反射光线的效果给人一种生动而鲜活的印象。
这类形式通常由表示程度的修饰语素,如“深”、“纯”、“暗”、“漆”等,加上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语素。例(10)“深蓝色”让人联想到冷静与思考,激发出无尽的可能性和内心的沉思。这种描绘不仅仅是对颜色的阐述,更传递了一种情感和氛围。例(11)“暗红色”这样的描绘或许暗示着潜在的威胁,营造出一种令人恐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不安。例(12)“漆黑”指的是一种极为深邃、浓烈的黑暗。与“暗红色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漆黑的星空可能象征着未知的境地,从而增强了整体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深度。
(二)借词使用
在小说中使用借词是一种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技巧,旨在通过引入外来词汇,提升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度。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文化视野。
此外,借用外来词汇的方式能够为作品增添趣味和新颖感。在刘慈欣短篇小说中,刘慈欣作者将流行语和外来文化的表达融入文本,这不仅能够吸引年轻读者,还能使作品更贴近当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增强代入感。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借用词汇的使用,不仅展示了语言的演变过程,还体现了科幻之间的交融与互动。这一现象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例如:
例(13)的“卡车”是外来词,英语(car)的音译+类别。例(14)的“吨”是计量单位中的外来词,英语(ton)的音译。例(15)的“曼哈顿”是直接音译的地名。“摩天大楼”是英语(skyscraper)的意译单词。
(三)专业术语
在小说中使用专业术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不仅有助于作者营造更为真实的叙事氛围,还能提升作品的深度与复杂性。这些术语通常来自特定领域,如医学、科学和艺术等,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小说增添了专业性和真实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的专业术语运用提升叙事的节奏和美感。刘慈欣通过交替使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术语,作者得以打造出独特的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新鲜与兴奋。此外,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也为文本增添了层次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刘慈欣巧妙地运用科学专业术语,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叙事世界,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例如:
例(16)的“大红斑”是一个位于木星大气层的持续高压区域,拥有太阳系中规模最大的反气旋风暴。例(17)的“氦闪”是在红巨星阶段,发生了一段极为短暂的失控热核聚变,导致大量氦通过两次电离过程转变为碳。例(17)的“霞光” 这光源既包括夜空本身的自然光,也主要来自人造光源所造成的光污染。这三个例子都属于空间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例(19)的“等离子体”(plasma),也称为电浆,是一种由部分电子被剥离的原子及其团簇所形成的离子化气体,包含正负离子。例(20)“细菌”(Bacteria)指的是生物的一个主要分类群,归属于细菌域。这两个例子都属于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例(21)的“刹车”、例(22)的“发动机”和例(23)的“压缩机”都是属于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术语源自不同的领域。刘慈欣使用的术语,如空间科学(宇宙空间的物理)、科技和科学等,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小说增添了专业性和真实性,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四)口语词
在小说中,口语词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技巧,它能够使文本更加生动和真实,同时增强角色的个性和对话的自然流畅感。通过引入口语词,作者能够有效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缩短读者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口语词使用有效地反映那个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不同时代和文化中,口语词汇及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刘慈欣通过这些词汇的运用,生动地传达特定的科幻氛围。让读者更直观地体验到该科幻时代的独特风情和氛围。例如:
在例(24)和例(25)中,作者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以增强文本的生动性和亲切感。例(24)中的“小傻瓜”体现了口语的特点,而例(25)中的“我心里烦”则传达了说话者内心的烦躁、不安或不快。
例(26)、例(27)和例(28)中都包含了叹词。尽管叹词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意义,但它们传达了一种情感或引起注意的声音。在例(26)中,作者特意使用“呵”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例(27)中的“啊”则表达了对所见事物的赞叹与欣赏。而例(28)中的“哦”则表示理解或领悟。
四、结语
本文对《流浪地球》的词汇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作者刘慈欣在构建科幻世界和表达主题时所运用的语言技巧。研究分析了小说中广泛使用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术语,以及这些术语在科幻作品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以“黑”、“红”和“蓝”为基本语素的色彩词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其次是“白”,此外还包括“绿”、“灰”和“黄”。因此,深色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还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主题的复杂性。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使用的色彩词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单音节色彩词加叠音后缀以及修饰词加单音节色彩词。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刘慈欣所使用的术语,如空间科学(宇宙空间的物理)、科技和科学等,为小说增添了专业性和真实性,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此外,刘慈欣在短篇小说中使用的口语词有效地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口语词汇及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刘慈欣通过这些词汇的运用,生动地传达了特定的科幻氛围,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该科幻时代的独特风情与氛围。
[1] 张小娜《茅盾长篇小说词汇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 。
[2] 金小英《网络小说语言词汇分析——以中韩网络小说为例》,2016。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6%85%88%E6%AC%A3/142084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1%E6%B5%AA%E5%9C%B0%E7%90%83/1887800
[5] 刘婉晴,《郝景芳科幻小说语言风格研究》,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2018年。
五、参考文献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