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Type : Original papers
Author
مركز أبحاث الأدب الشرقي- جامعة بكين/ قسم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بكلية اللغات الأجنبية - جامعة بكين
Abstract
Keywords
Main Subjects
“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在全世界都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称。人们对它的关注大多是在政治和宗教的层面,因为它对国际政治和宗教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到“伊斯兰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一个臭名昭著、极端邪恶的具有宗教和政治性质的恐怖主义组织,然而它的名字中却包含了一个“国”字,似乎它是一个国家,但国际社会鉴于其恐怖主义性质又不愿意承认其为“国”,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政治组织或宗教团体。因此,从学理上来梳理这一专有名词的变化历程,探究这一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对于我们认清它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几易其名
“伊斯兰国”这一专有名词的指代对象,由于该组织自身的变化及其自我指称的变化,在翻译上也呈现了不同的形态。“伊斯兰国”并非一开始就自诩为“国”的,而是从一个很小的组织发展起来的,最早起源于约旦的一个组织。1999年,约旦伊斯兰激进分子阿布·穆萨布·扎卡维(أبو مصعب الزرقاوي)在约旦建立了“جماعة التوحيد والجهاد”(Jama'at al-Tawhid wal-Jihad),翻译为中文应为“统一圣战组织”,它就是“伊斯兰国”组织最早的前身。这一组织当时的目标是推翻“叛教”的约旦政府的统治,然后进一步控制黎凡特地区 。在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后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这一组织的恶名并未远扬,扎卡维带领其组织在伊朗、伊拉克的库尔德地区、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逊尼派三角地带之间活动,组织小规模的行动,与其它极端组织进行联系。
2002年,统一圣战组织在约旦安曼暗杀了美国驻约旦的高级外交官劳伦斯·福利,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关注。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国家人民对战争性质的质疑和反对,这为扎卡维所领导的统一圣战组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该组织多次绑架人质、暗杀伊拉克官员、发布斩首视频、炸死数百名什叶派平民、挑动伊拉克内战等行动,不仅在阿拉伯国家而且在国际上都名声大噪 ,使得许多具有极端主义思想的人们“慕名而来”,加入这一组织。
这一组织由于成员的增加,开始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继续其运行,并继续扩大其影响力。而与此同时,1999年就曾与扎卡维见过面的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的势力在美军进入阿富汗之后大大被削弱,本·拉登也不愿其影响力在伊拉克地区被他人胜出,此前一直与扎卡维有所接触,希望扎卡维能够对他和基地组织宣誓效忠 。两股势力一拍即合,2004年,扎卡维宣誓效忠本·拉登,统一圣战组织也因此并入基地组织名下,经过8个月的协商讨论,改名为“تنظيم قاعدة الجهاد في 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Tanẓīm Qāʻidat al-Jihād fī Bilād al-Rāfidayn),按照其字面的意思,中文应译为“两河流域国家基地组织”。它在国际上常常被简称为“QJTR”,其英文的完整译名为“The Organization of Jihad's Base in the Country of the Two Rivers”,简称为“TQJBR”。同时,又因为这一组织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因此又被称为“Al-Qaeda in Iraq”,即“伊拉克基地组织”,英文简称为“AQI”,但这一组织自己从未使用或是承认过这一名称。两个组织的合并使得扎卡维获得了更多的资助、后勤和招募渠道,以及方便的关系网络。在这一阶段,这一组织的目标是将美军驱逐出伊拉克,然后在伊拉克建立一个逊尼派的哈里发国家,然后再把势力范围向周边邻国扩大。
2005年,“伊拉克基地组织”策划了安曼爆炸案。2005年11月9日,约旦首都安曼的三座酒店发生连续三起爆炸,导致56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随后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三起连环炸弹袭击,表示了打击恐怖组织的决心。11月10日,数十万名约旦人走上安曼的街头向遇难者表示同情以及向阿卜杜拉国王表示支持。11月11日,有大约2,000名民众游行穿过安曼的大街,抗议这些攻击行动。许多人高呼反对基地组织及扎卡维的口号。这次恐怖袭击被认为是“伊拉克基地组织”决策的重大失误 ,约旦民众对于扎卡维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根据皮尤全球民意调查,认为自杀式爆炸袭击“可以接受”的约旦居民,在2005年为57%,安曼爆炸事件发生后,这一数据迅速地下降到29%,更重要的是,约旦民众们“恨屋及乌”,他们对扎卡维的反感仇恨的情感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反感,约旦对本·拉登的支持率从2003年的56%下降到2007年的20% 。
为了与这一错误的决策做切割,同时也是为了使这一组织显得更加“伊拉克化” ,安曼爆炸事件两个月之后,扎卡维决定再一次更换组织名称。2006年初,扎卡维整合吸纳了几个伊拉克的反政府组织,同时把他所领导的这个组织更名为“مجلس شورى المجاهدين في العراق”,即“伊拉克圣战者协商委员会”,英文译名“Mujahideen Shura Council”,简称“MSC”。2006年6月,扎卡维在伊拉克的一次美军空袭中被炸死,阿布·艾尤卜·穆哈吉尔继任为该组织领导人,但扎卡维更改组织名称、扩大组织规模的策略并没有改变,他的继任者继续推行着他的这一策略。
2006年10月15日,穆哈里·朱巴里以新闻部长的身份,发表了题为“伊拉克伊斯兰国正式成立”的声明 。“伊拉克伊斯兰国”,其阿文名称为“دولة العراق الإسلامية”,英文翻译为“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简称“ISI”。随后,扎卡维的继任者,阿布·艾尤卜·穆哈吉尔宣布效忠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埃米尔阿布·阿卜杜拉·拉希德·巴格达迪,但该组织的实际权力依然是由穆哈吉尔把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baya”只能是个人对个人的效忠,一个组织不会向另一个组织宣布效忠。穆哈吉尔宣布效忠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埃米尔巴格达迪,这意味着扎卡维对于本·拉登的宣誓效忠的无效,也就是说,这一团体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与基地组织进行切割,表明过去8年间这一团体实际上并未服从于基地组织的命令 。同时,这个名称的改变,也意味着这一团体不再愿意把自己定义为“组织”,其野心昭然若揭,那就是他们意图在伊拉克地区建立一个国家。此外,这位实际由穆哈吉尔控制的傀儡领袖使用了“巴格达迪”这个名字,“巴格达迪”(البغدادي)这个词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بغداد)的属格形式,可以翻译为“巴格达的、巴格达出身的”,这似乎是试图向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民众传达一个信息:这一组织的领袖,这个所谓“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埃米尔”来自于伊拉克人中间。
2010年4月18日,穆哈吉尔和拉希德·巴格达迪在萨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附近被美国和伊拉克联军击毙。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2013年4月,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在互联网发布录音讲话,宣布努斯拉阵线(جبهة النصرة لأهل الشام)是伊拉克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延伸,他宣布“伊拉克伊斯兰国”和 “努斯拉阵线”合并成一个组织,更名为“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其阿文名称为“الدولة الاسلامي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英文翻译为“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简称“ISIS”,又译“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两种不同的译名产生是由于对于叙利亚及周边地区,阿拉伯人使用“Shām”(或Shaam,译为沙姆地区),而欧美对相近的地理概念惯用“黎凡特”一词。录音讲话发布次日,“努斯拉阵线”领导人阿布·穆罕默德·约拉尼表示不同意巴格达迪单方面宣布“合并”的决定,两者最终决裂。这次改名,无疑是该极端组织试图又一次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尝试。该组织不再满足于偏居一隅,而试图通过修改名称的方式宣布它对整个沙姆地区的控制。
2014年6月,这一组织又将他们名称中的“伊拉克”、“沙姆”这两个地域的限定词去掉,把组织名称改为“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并推举圣战士教长巴格达迪为哈里发。通过这种有意删除名称中的地理限定词的举动,他们意图使该组织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哈里发国”的存在,显示出他们重画地缘版图、将所有伊斯兰地区纳入旗下、建立地跨亚非欧的哈里发帝国的企图。
至此,这一组织几易其名,逐渐从一个在约旦活动的地区性的反政府组织转变为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地区的分支,再转变为所谓圣战主义者的终极目标“哈里发国”,每次名称的改变都与其对自身定位的调整、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其阶段性的目标息息相关。可以看出,这一组织每次更改名称都有其内在的目的,或是通过更改名称强调对所在区域的控制权,或是与过去的错误决策进行切割,或是试图表明其合法地位。而各国政府、国际社会与媒体在称呼这一组织的时候,有意避开这些名称,恰恰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于政治正确性的固守,不承认一个大肆进行各种恐怖主义行为的极端主义组织为一个合法的国家。而“达伊什”组织的译名恰恰就是这种政治正确性原则的体现。
二、 “达伊什”组织译名的使用与传播
“达伊什”这一名称是داعش(“Daesh”)的音译,这一词是取“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的阿拉伯语名称(“الدولة الاسلامي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成的词,将 “دولة” dowla(国家)中的“د”,“إسلامية” islaamiyya(伊斯兰教) 中的“إ”,“عراق” iraaq(伊拉克)中的“ع”,“شام ”shaam(沙姆)中的“ش”,组成单词“داعش”,英文则转写为 “Daesh”。
尽管“Daesh”一词的构造方式看上去非常类似于英文中常用的首字母缩写的方式,但根据媒体的报道,“Daesh”一词的最先使用者并非西方人,而是叙利亚活动家、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支持者哈立德·哈吉·萨利赫 。他在2013年5月27日第一次使用这一名称来表达他对这一组织的反抗与蔑视 。在阿拉伯语中,“داعش”(达伊什)与“践踏者”(داعس)谐音,与该组织践踏人权、漠视生命、滥杀无辜的行为极为吻合,因此这一称呼出现以后,得到阿拉伯媒体和民众的认可和赞赏,逐渐流传开来,阿拉伯媒体此后基本上都喜欢用这一词来称呼该组织,因为这样不仅符合该组织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本质,而且可以避免用“伊斯兰”来称呼该组织,从而把大众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和这一组织区分开来。
2014年8月,埃及伊斯兰法制委员会(دار الإفتاء المصرية)的大穆夫提邵基·阿拉姆(شوقي إبراهيم عبد الكريم علّام)表示,不应该使用“伊斯兰国”一词来形容该组织,而是建议使用“دولة المنشقين عن القاعد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伊拉克与沙姆地区基地异见者国)这样的称呼 。埃及外交部甚至曾经对外国记者发布了一个备忘录,要求他们重新考虑对那些进行恐怖活动的特定组织的称呼方式,建议外国记者们使用恐怖主义者(terrorists), 行刑者(executioners), 刺杀者(assassins), 谋杀者(murderers)这一类词汇称呼恐怖组织 ,以避免把“伊斯兰”这一概念与恐怖组织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媒体提到该组织时,使用的名称非常多样,或是直接按照直接翻译的方式,称其为“伊斯兰国”,或是用“ISIS”或“ISIL”这类缩写来指代这一组织,又或是使用“极端组织”、“组织”这类较为含糊的名称代指,这种名称的多样和不统一也给观看媒体报道的民众带来许多困惑。联合国之前的文件中称这一组织为“ISIL”,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曾用"Un-Islamic Non-State"(非伊斯兰的非国家)来称呼这一组织 。美国、英国的媒体之前曾经用“ISIS”和“ISIL”这两个称呼。在这两个称呼中,“ISIS”相对更加流行,因为对于说英语的人来说,这一名称更加易读、更加朗朗上口,并且因为与西方人熟悉的古埃及女神伊西丝(Isis)重名而变得相对容易记忆,也有人更倾向于“ISIL”,即“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的缩写,因为“شام”即沙姆一词与英语中的“Levant”一词的语义更加对应,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曾使用ISIL这一名称。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则在2015年12月正式宣布,英国政府将使用“Daesh”一词称呼该极端组织,并敦促其他国家和媒体避免使用“伊斯兰国”这种表达,因为“这一邪恶的宗教组织并非伊斯兰教的真正代表,”所以应该改换其名称,以免民众错误理解其中的含义。卡梅伦的做法显然考虑到了政治正确的原则。
当然卡梅伦并非这一译名的首创者,只不过他作为政府首脑,代表了英国政府的立场。在卡梅伦之前,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开始提倡使用“Daesh”一词。2014年9月,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在巴黎召开的伊拉克和平与安全国际会议上表示,希望记者们和新闻媒体使用“Daesh”一词称呼该组织,因为它“是一个恐怖组织而非国家,”他表示,“我并不建议使用‘伊斯兰国’这一名称,因为这一名称模糊了伊斯兰、穆斯林和伊斯兰主义者之间的界限。阿拉伯人使用‘Daesh’一词称呼该组织,而我会称呼他们为‘达伊什的凶手们’。” 自此次国际会议的共同声明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使用了“Daesh”这个译名来指代这一组织。美国在2014年12月也开始加入使用新译名的行列。美国陆军中将詹姆斯·特里在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应中东地区国家要求,美方今后将不再使用“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称呼,而以“Daesh”组织取而代之。2015年1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托尼.艾伯特也宣布使用“Daesh”一词。中国国内的媒体也开始相应地将译名改为“达伊什”组织。与此相对,该极端组织本身却十分反感别人用“达伊什”这个译名来称呼自己,威胁要“割掉那些用这个名称的人的舌头” 。
“达伊什”一词的使用受到许多国家和媒体认同,特别是受到阿拉伯世界的肯定,因为它与“ISIS”、“ISIL”这类相对中立的缩写不同,在阿拉伯语的语境中带有贬义,包含着明确的立场。尽管在阿拉伯语中原本并没有“داعش”一词,但其词根与阿拉伯语中“دعس” (意思为:踩、踏)听起来非常相似,因此“داعش”一词在阿拉伯人的想象中变被赋予了其谐音词داعس(Daes)的含义,即“践踏者”。此外,也有媒体报道称“داعش”(Daesh)容易让人联想到“داحس”(Dahis)一词,进而联想到贾希利叶时期的由于两匹名叫“داحس”和“الغبراء”的骏马赛跑之争而引发的两个部落之间长达40年的战争,“داحس”一词在阿拉伯文化中又可以代指“挑起不合者”的含义 。这两个谐音词在阿拉伯语中都带有否定的负面含义,因此,对这一名称的使用也成为对该组织自称“哈里发国”的抵制与反抗。使用达伊什(“Daesh”)这一名称的各国的政府和媒体都认为,这个名称能够揭露该组织的真实面目。因为该组织充斥着其野心的名称也是极端组织宣传圣战思想、吸引成员、煽动他人进行恐怖袭击时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 专有名词翻译的信息传递与政治正确性原则
尽管多国领导人曾公开倡议使用“达伊什”的译名来称呼该极端组织,但很多国家的媒体依然坚持使用“Islamic State”、“ISIS”、“ISIL”等词,也有些新闻媒体可能注意到了使用该名称可能会引起的概念上的误解,不再直接使用这一名称,而是在该名称之后加上“group”一词,或是加上某些解释性的限定词,使用"Islamic State group"(伊斯兰国组织)、"so-called islamic State"(所谓的伊斯兰国)、"self-styled Islamic State"(自封的伊斯兰国)等词,以示对该组织合法性的否认,但也有一些新闻媒体会直接使用“Daesh”这个词来代指该极端组织。例如BBC就曾明确表示不愿意使用“Daesh”一词,因为这“有损新闻媒体公正中立的立场” 。还有许多记者也表示不愿意使用“Daesh”来称呼该极端组织,其中有的人从实用角度考虑,认为使用这一带有贬义性质的词语“对实际打击该极端组织并无助益” ,因此不必为此大费周章;有的人认为拒绝使用“伊斯兰国”这个称呼“是在否认该组织确实建立起国家的事实” ,并且认为,“与政治家希望人们用负面的目光看待这一组织的意愿不同,新闻界和学术界的传统是使用组织对自己的称呼而非其他,并且在该称呼造成混淆或者歧义时进行解释” 。英国反恐智库Quilliam在其题为《伊斯兰国:现代吉哈德主义的变换面孔》的报告中也提到,决定使用该组织对自己的命名即“伊斯兰国”来称呼这一极端组织,尽管文章强调,这一极端组织并不具有“国家”的合法性,属性也并非是“伊斯兰的” ,却依然使用了“伊斯兰国”的译名。
然而,以这种貌似“公正中立”的立场,处理该极端组织名称的翻译并不可取。新闻媒体和学术界从真实性和客观性方面出发,似乎向民众传递了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把一个“既不伊斯兰,也非国家”的组织称呼为“伊斯兰国”,无疑是对“真实可靠”原则的违背,也容易使民众对该组织的合法性感到模糊。
从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方面看,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不只单纯传递了信息,也主导着舆论,新闻报道的用词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报道引导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甚至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新闻报道在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又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因此,新闻媒体选择使用“伊斯兰国”还是“达伊什”的译名,其实在某种程度是能够影响人们对待它的认识和观感。
极端组织为了集中力量、发展成员,为了让自己的极端思想和主张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煽动他人进行恐怖活动,要做宣传工作。在进行这种宣传活动时,他们的用词无不反应了他们极端的政治倾向。而与此同时,如果世界上其他主要新闻媒体在称呼这些极端组织时,也与他们的宣传机构使用相同的用词,特别是用他们自封的名称来称呼他们,不但会给民众们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也可以说在无形中承认了这些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的合法性。本来应该承担起谴责、警示作用的各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正中恐怖组织下怀,成为了极端组织宣传自己的另一种途径。而相比恐怖袭击造成的伤亡,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在新闻报道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很多时候并非纯粹的语言之间转换对应,而是与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紧密相关。“达伊什”组织宣称要建立一个“纯净的”、有伊斯兰教法统治的“哈里发国”,凭此借口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攻城略地,肆虐一方,大肆杀害平民和异教徒,对伊拉克多个族裔和宗教团队犯下的各种罪行,包括杀人、酷刑、折磨、强奸、性奴役、强迫改变宗教信仰以及强征儿童入伍,他们将千年古迹炸为平地,肆意破坏文物,试图清除他们所到之处的其它文明,“达伊什”组织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无疑显示了其“无道”与“不义”,因此,这一组织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宗教理念无疑是应该被贬斥和谴责的,这一组织对自我名称的定义也是不应该被附和、复制的。国际社会应该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摒弃极端组织的自我定义,而采取正确的译名和译法,以正视听,对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
结语
在选择“伊斯兰国”还是“达伊什”译名的问题上,中文媒体如果考虑到政治正确的原则,就应该弃前者,而取后者,以彰显我们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立场,因为这个将自己命名为“伊斯兰国”的恐怖组织,既非“伊斯兰”,也非“国家”,而仅仅只是一个恐怖主义组织,这已经有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在达伊什组织的主题力量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国”,我们为什么还要称其为“伊斯兰国”?因此,翻译界应该树立起专有名词翻译的政治正确性原则,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要考虑这一翻译原则,而不能只考虑“名从主人”的原则,机械地复制非法组织的自我定义,以免给读者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希望这一篇论文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达伊什”组织译名的来龙去脉,使之成为“约定俗成”的译法,而且也希望翻译界能够接受政治正确性的原则,作为专有名词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附录:达伊什组织名称变化
年份 阿文名称 拉丁字母转写 英文名称 英文缩写 中文译名
1999-2004 جماعة التوحيد والجهاد Jama'at al-Tawhid wal-Jihad Organization of Monotheism and Jihad JTJ 或 Jama'at 统一圣战组织
2004-2006 تنظيم قاعدة الجهاد في 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تنظيم القاعدة في العراق Tanẓīm Qāʻidat al-Jihād fī Bilād al-Rāfidayn The Organization of Jihad's Base in the Country of the Two Rivers/al-Qaeda in the Land of Two Rivers QJTR/TQJBR/AQI/al-Qaeda in Iraq/AQ 两河流域国家圣战组织,伊拉克基地组织
2006 مجلس شورى المجاهدين في العراق Majlis Shura al-Mujahedin Mujahideen Shura Council MSM 圣战者协商委员会
2006-2013 دولة العراق الإسلامية Dawlat al-ʻIraq al-Islāmīyah Islamic State of Iraq ISI 伊拉克伊斯兰国
2013-2014 الدولة الاسلامي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 ad-Dawlat al-Islamiyat fi al-Iraq wa-sh-Sham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S/ISIL/Daesh 伊拉克和沙姆地区伊斯兰国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
达伊什组织
2014至今 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 ad-Dawlat al-Islamiya The Islamic State IS 伊斯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