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转连修饰是阿拉伯语中的一种重要修辞现象,其深度和全面性得益于《古兰经》的修辞性和美学。阿拉伯语中的转连修饰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代词、动词和数字的变化,这为语言表达增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相比之下,转品辞格在中文中非常稀少,且在中文修辞书籍中通常只被有限地讨论。在中文中,转品辞格局限于词类的转换,例如将动词转为名词、形容词转为动词,或名词转为动词,这主要用于修辞目的,如引起注意、强调观点、突出对比、实现多样性和创新,以及心理影响等。
本研究对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之间进行比较性研究。研究旨在比较两种语言中对转品现象的不同定义,以及比较转品的类型和修辞功能。研究还包括通过分析和翻译包含转品现象的句子从中文到阿拉伯语以及反向翻译,突出转品翻译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两种语言中该现象使用方式的理解,并深入理解所采用的修辞方法。
关键词:汉语转品,阿语转连,修辞学,对比研究
一、 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的定义
1.1汉语中的转品辞格定义
陈望道(2008):“转品就是说话上把某一类品词移转作别一类的品词来用的,名叫转品,又可称为词类活用。修辞上有意从这一属类转成别一属类来用的,便是转品辞。”
“转品就是在句子中改变词语惯用的词性,临时赋予其他词性的用法。常用的如,将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等。脱离语境,这些词语又恢复本身的用法,因此转品只是为了追求一定的语言艺术效果而使用的临时用法,并非增加该词的语法特征。”
有些学者从修辞角度进行理解和定义。比如胡裕树从修辞角度定义为:“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就是活用。”还有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
总而言之:转品,即词类的活用,是汉语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通过改变词语的惯用词性,赋予其新的语法功能,诗人能够在简洁的语言中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意义和联想,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1.2阿语的转连修饰定义:
(1)《لسان العرب》 《阿拉伯之舌词典》中的“الالتفات” 转连解释如下:“لفت”转的意思是转头或转向某物;“لَفَت وجهه عن القوم”意为把脸转离众人;“التفت”表示转向某物;“التفت إلیه”意为把脸转向它。
(2)在修辞学家看来, “الالتفات” 转连的一般概念是:从一种意义转向另一种意义,或从一个小主题转向其他主题,或从一种表达方式转向另一种表达方式。
"إّن المفهوم العام للالتفات عند البلاغیین هو: التحول من معنى إلى آخر، أو عن صغیر إلى غیره، أو عن أسلوب إلى آخر"
(3) “الالتفات” 转连是一种风格转变现象,演讲者通过这种转变在每一种表达形式和每一个语境中实现一种意义,从而使文本具有益处。
و الالتفاف هو: "ظاهرة تحول اسلوبي یقوم به منشئُ الخطاب على نحو یحقق من خلاله في كل صیغة، وفي كل سیاق دلالة تؤول على النص بالفائدة"
简单来说,阿拉伯语中的“الالتفات” 转连是从一种特定状态转移到另一种引人注目的状态,因为它脱离了表面意义。 这种转变通常是为了达到说话者的特定目的。
“الالتفات” 转连的语言意义主要围绕转变、偏离和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
1.3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定义的对比分析:
1. 阿拉伯语的转连“الالتفات”是一种语境和意义的转换,通常涉及从一种语法状态到另一种语法状态的转变。它更关注表达方式的变化。相比之下,汉语的“转品”更偏向于词类的转换,即在不改变词语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而通过临时改变词性来实现特定的艺术效果。
2. 在“الالتفات”转连中,转变通常发生在整体语境或句子结构上,意图通过视角或话题的切换打破听者或读者的预期。而“转品” 则是通过对个别词语的词性活用来达到表达的简洁和丰富性,这种转变主要依赖于词语本身的灵活性。
总体来说,尽管阿语“الالتفات”转连和汉语“转品”都属于修辞手法,并且都涉及某种语言转换,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应用方式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二、 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的格式:
2.1汉语中的转品辞格的格式
汉语转品(或称“词性转换”),即词类的活用,是汉语诗歌的语言优势之一。词语被活用之后,一方面,词语的含义得到增值,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活用的词语给人以新奇的刺激,启发读者去咀嚼被活用的词的内在含义,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促使读者去体会诗人的用 心。“词类的活用或日转品,在中国古已有之;转品能使语言得到最大限度的简洁,同时又不失诗意醇厚。”
例23,在歌曲《菊花台》中,“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其中“冰冷”原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用作副词修饰动词“绝望”,从而形成了修饰状语的效果。这种用法不仅赋予了词语新的用法,还通过简洁明了的句子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使听众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绝望”。
“是谁” :指不明确的某个人,有一种不确定性,可能是某个正在承受痛苦和绝望的人。 “在阁楼上” :阁楼通常是一个较为狭窄、封闭的空间,这里暗示着一种隔绝与孤独的环境,象征着主人公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冰冷地” :冰冷不仅仅指物理上的寒冷,还包含了心理上的冷漠、无情和痛苦的感受。 “绝望” :指的是一种极度的悲伤、无助和没有希望的状态。
这句歌词通过描写一个人独自待在寒冷的阁楼上,陷入绝望的情绪,表现出极度的孤独和悲伤。阁楼的冰冷不仅仅是环境的寒冷,更象征了心境的冷漠和孤立无援,仿佛陷入了一个没有温暖、希望和安慰的境地。
例24,在歌曲《发如雪》中,“我等待苍老了谁”, 其中“苍老”作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现出一种使动的意味,将原本静态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动态的过程。
“我等待” :表达了 “我” 在持续等待的状态中,隐含着一种期待、盼望的情感。“苍老了”:指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侵蚀,原本是形容人变老的过程。“谁”:指代不明确的某个人,可能是“我”在等待的人,也可能是“我”自己。这句歌词通过表达“我”一直在等待的过程,并且在漫长的等待中,自己或者等待的那个人都已经苍老了。这里有一种“等待中消耗了时光”的意味,仿佛“我”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怀揣着希望,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的结果却未曾到来。诗句可以理解为一种等待中的失落和无奈,同时也暗示了岁月的无情,等待的过程让人不知不觉中变得苍老。
例25,在歌曲《花海》中,“静止了,所有的花开,遥远了,清晰了爱” ,这里的“苍老”和“清晰”都是将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用法,呈现了静态的美转变为动态的美。
这些例子展示了汉语转品的丰富表现力,通过灵活的词性转换,能够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展现无限的情感和意境。
“静止了” :表示时间或场景停滞不前,仿佛一切都凝固在某个时刻。“所有的花开”:指的是花朵开放的景象,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或情感的绽放。 “遥远了” :表示某种情感、记忆或者人变得遥远,似乎已经离开当下。“清晰了爱”:意味着即使这些情感变得遥远,但爱依然清晰可见,更加明了。
这句歌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场景:所有的花都静止在盛开的时候,仿佛时间冻结在那个美好的瞬间。这种静止不仅是对外界的描绘,也是对内心的一种映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好的景象变得遥远,但在回忆中,这份“爱”却更加清晰可见。虽然现实中“花开” 的瞬间已经过去,但爱在心中变得更加清晰和确定。
在毛泽东诗词中,也常有转品运用。例26, “粪 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 中的 “粪土” 。 “粪土” 原本是名词,表示 “粪便与泥土” 。诗人将其用作动词,意为 “视如粪土” ,这样使得语气更加强烈、诗意更加鲜明,充分表现了对封建贵族的蔑视。
粪土原意是“粪便和泥土”,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视为粪土”。当年:指过去的时代。万户侯:指拥有万户封地的贵族,即封建社会中极为显赫的贵族阶层。
这句诗的意思是:把当年的富贵权贵视为粪土。这句诗反映了毛泽东对封建贵族和旧社会权力的蔑视,表现了对过去豪门贵族生活的不屑一顾和鄙弃态度。
例27:在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一句中的“风流”再次展现了词语转品的妙用。“风流”在传统意义上是形容词,用来描述一个人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富有魅力。它经常用于赞美那些有独特风采和非凡才华的人,如“风流才子”或“风流佳人”。在这句诗中,“风流”由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指代“有才华的英雄人物”或“在历史上具有非凡成就的人物”。通过转品,“风流”不再是对个体特质的描述,而成为一个代表英雄群体的代名词,用以泛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人物。
2.2 阿语转连修饰的格式(أنواع الالتفات في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阿语转连修饰在《古兰经》指的是语言或叙述从一种方式转变为另一种方式,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如前所述。这种修辞手法多用于以下情况:
2.2.1代词的转连修饰(الالتفات في الضمائر)
修辞学家一致认为转连“الالتفات”常见于代词的使用中,它表现为在叙述或表达中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二人称,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从第二人称转换到第一人称,从第二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从第三人称转换到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条件是第二个代词指代的对象与第一个代词指代的对象相同。由此产生了六种不同的代词的转连修辞方式。
如扎姆哈沙(الزمخشري)所述,语言中进行这种转换的好处在于通过改变表达方式,使听者和说话者从单一风格中解脱出来,保持新鲜感和活力。这一点得到了哈兹姆·卡尔塔吉尼(حازم القرطاجني)的肯定,他说: “人们对持续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会感到厌倦,因此会从直接称呼转为第三人称代词。同样地,说话者在代词的使用上进行变化,有时使用 ‘我’来表示自述,有时使用 ‘你’来把自己当作对话者,有时使用 ‘他’来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因此,连续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的语言并不讨喜,最好在它们之间进行转换。”
(1)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二人称的(الالتفات من المتكلم إلى الخطاب)
这种修辞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激励听众倾听说话者的言语,例1:《古兰经》中《雅辛章》第22节:“我为什么不崇拜那位创造我的主呢?你们终将归于他。” (ومالي لا أعبد الذي فطرني وإليه ترجعون) 这里的转连 “الالتفات” 表现在从 “我为什么不崇拜” 的第一人称转变为 “你们终将归于他” 的第二人称。原本的表达应该是 “我终将归于他” ,以与第一人称保持一致,但这里为了强调修辞效果,转变为第二人称,目的是激发听众对说话者的关注,因为他正在与他们对话,从而引起对听众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因此,这里的表达是在说话者自我劝诫的背景下展开的,他实际上是为了劝诫他的族人,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他们的关切,然后转向直接对他们讲话,以此吓唬他们,并邀请他们归向真主。
例2:
وَأَوْرَثْنَا الْقَوْمَ الَّذِينَ كَانُوا يُسْتَضْعَفُونَ مَشَارِقَ الْأَرْضِ وَمَغَارِبَهَا الَّتِي بَارَكْنَا فِيهَا ۖ وَتَمَّتْ كَلِمَتُ رَبِّكَ الْحُسْنَىٰ عَلَىٰ بَنِي إِسْرَائِيلَ بِمَا صَبَرُوا ۖ وَدَمَّرْنَا مَا كَانَ يَصْنَعُ فِرْعَوْنُ وَقَوْمُهُ وَمَا كَانُوا يَعْرِشُونَ"
(سورة الأعراف: 137)
007:137 我使被欺负的民众,继承了我曾降福其中的土地的境。以色列的后裔,能忍受虐待,故你的主对他们的最佳诺言已完全实现了;我毁灭了法老和他的百姓所构造的,和他们所建筑的。
艾鲁斯الألوسي (愿安拉怜悯他)在解释中提到:“在这节经文中,从第一人称‘我主的良言’转为第二人称‘你主的良言’,如同泰比所言,这是因为前面部分讲述的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但至于安拉至高无上的能力和完成他所应许的事,这对于他(愿安拉赐他平安)而言是已知的。”
这种转品强调安拉在这一问题上已经履行了对先知的承诺,同时也确认了安拉对穆罕默德(愿安拉赐他平安)的承诺的完整性。这种修辞手法用于赋予言辞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并吸引听众或读者的注意。
(2)从第一人称转变为第三人称的(الالتفاف من أسلوب المتكلم إلي الغائب)
这种修辞方式在《古兰经》中非常常见,例3:
(إِنَّآ أَعْطَيْنَٰكَ ٱلْكَوْثَرَ، فَصَلِّ لِرَبِّكَ وَٱنْحَرْ )
《古兰经》中《库瑟尔章》第1节和第2节:“我们确实赐给你库瑟尔(丰盈的恩惠),所以你应当为你的主而祈祷,并宰牲祭。” “在这里,首先以第一人称“我们赐给你”进行表达,然后转为第三人称“为你的主”,而不是“为我们”。这种修辞手法的转变出现在“我们赐给你”和“为你的主”中。其目的在于让听众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无论他是在场还是不在场。其修辞上的奥秘在于激励听众为了主的权利而进行祈祷,因为谁养育你,谁就值得崇拜。”
例4:
قُلْ يَٰٓأَيُّهَا ٱلنَّاسُ إِنِّى رَسُولُ ٱللَّهِ إِلَيْكُمْ جَمِيعًا ٱلَّذِى لَهُۥ مُلْكُ ٱلسَّمَٰوَٰتِ وَٱلْأَرْضِ ۖ لَآ إِلَٰهَ إِلَّا هُوَ يُحْىِۦ وَيُمِيتُ ۖ فَـَٔامِنُوا۟ بِٱللَّهِ وَرَسُولِهِ ٱلنَّبِىِّ ٱلْأُمِّىِّ ٱلَّذِى يُؤْمِنُ بِٱللَّهِ وَكَلِمَٰتِهِۦ وَٱتَّبِعُوهُ لَعَلَّكُمْ تَهْتَدُونَ
在《古兰经》中,《阿拉夫章》第158节:“人们啊,我确实是安拉的使者,向你们所有人发来的……所以你们要信仰安拉和他的使者。” 这节经文中的修辞转变从“我确实是安拉的使者”(إِنِّى رَسُولُ ٱللَّهِ إِلَيْكُمْ جَمِيعًا)转变为“所以你们要信仰安拉和他的使者”(فَـَٔامِنُوا۟ بِٱللَّهِ وَرَسُولِهِ),这是符合《古兰经》神奇的语境的。这种转品(从第一人称转变为第三人称的)包含两个修辞目的:
1. 突显先知(愿安拉赐他平安)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他真实性的最有力证明。
2. 排除对他个人的偏见,表明他的使命是为了传播那些在经文中提到的特质。
(3)从第二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的(الالتفات من الخطاب إلى المتكلم)
例5:قُلِ ٱللَّهُ أَسْرَعُ مَكْرًا ۚ إِنَّ رُسُلَنَا يَكْتُبُونَ مَا تَمْكُرُونَ
《尤努斯章》第21节的经文:“你说:安拉的诡计更快,我们的使者记录你们的诡计。”
在这节经文中,开始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的表达“你说:安拉”,然后转变为第一人称的“我们的使者”,仿佛安拉自己也在以被对话者的身份自述。修辞上的奥秘在于威胁那些以诡计对付安拉的异教徒,因为安拉的诡计比他们的诡计更为迅速和有效。
例6:وَٱسْتَغْفِرُوا۟ رَبَّكُمْ ثُمَّ تُوبُوٓا۟ إِلَيْهِ ۚ إِنَّ رَبِّى رَحِيمٌۭ وَدُودٌۭ
另一个例子是《胡德章》第90节:“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请求宽恕,然后向他悔过,因为我的主确实是宽容和慈爱的。” 在这节经文中,开始部分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的表达“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请求宽恕”,然后在结尾转变为第一人称的“我的主确实是宽容和慈爱的”。如果按照表面意思,应该说“你们的主”,修辞上的奥秘在于暗示“你们的主”和“我的主”是同一个主。
(4)从第二人称转变为第三人称的(الالتفات من الخطاب إلى الغائب)
例7:هُوَ ٱلَّذِى يُسَيِّرُكُمْ فِى ٱلْبَرِّ وَٱلْبَحْرِ ۖ حَتَّىٰٓ إِذَا كُنتُمْ فِى ٱلْفُلْكِ وَجَرَيْنَ بِهِم بِرِيحٍۢ طَيِّبَةٍۢ وَفَرِحُوا۟ بِهَا جَآءَتْهَا رِيحٌ عَاصِفٌۭ وَجَآءَهُمُ ٱلْمَوْجُ مِن كُلِّ مَكَانٍۢ وَظَنُّوٓا۟ أَنَّهُمْ أُحِيطَ بِهِمْ ۙ دَعَوُا۟ ٱللَّهَ مُخْلِصِينَ لَهُ ٱلدِّينَ لَئِنْ أَنجَيْتَنَا مِنْ هَٰذِهِۦ لَنَكُونَنَّ مِنَ ٱلشَّٰكِرِينَ
这个例子是《尤努斯章》第22节的经文:“直到你们在船上,风平浪静地驶过他们。” 这节经文中,开始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的表达“如果你们在船上”(حَتَّىٰٓ إِذَا كُنتُمْ فِى ٱلْفُلْكِ),然后转变为第三人称的“风平浪静地驶过他们”(جَرَيْنَ بِهِم بِرِيحٍۢ طَيِّبَةٍۢ)。按照表面意思,应该说“风平浪静地驶过你们”,这种从第二人称转为第三人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在文中突出对异教徒行为的尊重和惊叹,因为与信徒和异教徒的对话在《古兰经》中出现,例如“他是引导你们在陆地和海上的”(《古兰经》)。如果用“风平浪静地驶过你们” ,则会对所有人进行责备。因为他们在登船时担心会遭遇灾难和风暴,所以使用了对在场者的呼唤;而当风平浪静地行驶时,安拉则用第三人称来提醒他们。
例8: ذَٰلِكُم بِأَنَّكُمُ ٱتَّخَذْتُمْ ءَايَٰتِ ٱللَّهِ هُزُوًۭا وَغَرَّتْكُمُ ٱلْحَيَوٰةُ ٱلدُّنْيَا ۚ فَٱلْيَوْمَ لَا يُخْرَجُونَ مِنْهَا وَلَا هُمْ يُسْتَعْتَبُونَ
045:035 那是由于你们把真主的迹象当作笑柄,尘世的生活欺骗了你们的缘故。今日,他们不被放出火狱,也不得邀恩。
在这节经文中的“الالتفات”是从第二人称代词转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听众的直接呼唤:开始时,安拉用“ذَٰلِكُم”(即“你们”)来直接责备和指责那些怀疑者,突出直接的谴责和责备。
2. 转变为第三人称:接着,表达转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如“لَا يُخْرَجُونَ”(他们将不会被释放)和“لَا هُمْ يُسْتَعْتَبُونَ”(他们也不会被要求赎罪),这表明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会被要求道歉。
这种转品“الالتفات”手法的作用在于强调与听众的距离,避免直接影响他们,从而加强信息的力量,表明他们处于一个无法改变或找到逃生机会的境地。
(5)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的(الالتفات من الغيبة إلى المتكلم)
例9:”وَأَوْحَىٰ فِي كُلِّ سَمَاءٍ أَمْرَهَا وَزَيَّنَا السَّمَاءَ الدُّنْيَا بِمَصَابِيحَ”
在《古兰经》《福斯拉特章》第12节的经文中:
041:012 他在两日内创造了七层天,他以他的命令启示各天的居民,他以众星点缀最低的天,并加以保护。那是万能的、全知的主的预定。
这节经文展示了一种修辞上的转品“الالتفات”,即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的风格。这种修辞手法改变了表达的方式。在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
1. 第三人称的表达:经文的前半部分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指的是安拉,暗示安拉是启示每个天空的命令的人,而“我们装饰”表明安拉是装饰世界的天空的,采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
2. 转变为第一人称:在“我们装饰”中,使用0了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这种表达方式直接强调了说话者(安拉)的角色,并加强了对所做行为的强调。
这种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加强了对安拉作为行为实施者的伟大性的确认,显著展示了安拉的能力和权威。这个修辞手法在阿拉伯修辞中非常有效,通过改变表达方式来对读者或听众产生更强的影响。
例10: وَقَالَ ٱللَّهُ لَا تَتَّخِذُوٓا۟ إِلَٰهَيْنِ ٱثْنَيْنِ ۖ إِنَّمَا هُوَ إِلَٰهٌۭ وَٰحِدٌۭ ۖ فَإِيَّٰىَ فَٱرْهَبُونِ
《古兰经》《蜜蜂章》第51节的经文中:
016:051 真主说:你们不要崇拜两个主宰,应受崇拜的,只是一个主宰。所以你们应当只畏惧我。
这节经文中展现了转品“الالتفات”这一修辞手法,即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具体可以解释如下:
1. 第三人称的表达:在经文的前半部分,使用了第三人称来指代安拉,如“安拉说”(قَالَ ٱللَّهُ لَا تَتَّخِذُوٓا)和“他只有一个神明”。在这里,安拉的提及是间接的。
2. 转变为第一人称:在经文的后半部分,表达转为直接的第一人称,即“唯有我,你们应当畏惧我”(فإِيَّٰىَ فَٱرْهَبُونِ)。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我” ,直接表明安拉是说话者,并要求人们只敬畏他。
这种转变加强了神圣信息的力度,突出了安拉作为直接命令者的地位,加深了对神的单一性的确认,并强调了对安拉的敬畏。这种修辞手法使得信息更加有力,对读者或听众的影响更为深远。
(6)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的(الالتفات من الغيبة إلى الخطاب )
例10:"مَالِكِ يَوْمِ الدِّينِ * إِيَّاكَ نَعْبُدُ وَإِيَّاكَ نَسْتَعِينُ"
在《古兰经》第1章第4-5节的经文中:
“مالِكِ يَوْمِ الدِّينِ * إِيَّاكَ نَعْبُدُ وَإِيَّاكَ نَسْتَعِينُ”
可以观察到从第三人称到第二人称的转变:
1. 第三人称的表达:在经文的第一部分,“مالِكِ يَوْمِ الدِّينِ”使用了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来指代安拉(上帝)作为“审判日的主宰”。这种表达方式是间接的,显示出对安拉的描述而不是直接对话。
2. 转变为直接的第二人称:在经文的第二部分,“إِيَّاكَ نَعْبُدُ وَإِيَّاكَ نَسْتَعِينُ”,使用了第二人称代词“إِيَّاكَ”,直接对安拉说话,表明信徒与安拉之间的直接和亲密关系。这里使用了“我们崇拜你” 和 “我们请求你的帮助” 来表明直接的崇拜和寻求援助。
通过直接向安拉表达崇拜和寻求帮助,信徒能够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وسر هذا الالتفات أن الحامد لما حمد الله تعالى ووصفه بعظيم الصفات، بلغت به الفكرة منتهاها فتخيل نفسه في حضرة الربوبية فخاطب ربه بالإقبال، ولذلك تخلص الكلام من الثناء إلى الدعاء، والدعاء يقتضي الخطاب" .
例11:وَأَذَٰنٌۭ مِّنَ ٱللَّهِ وَرَسُولِهِۦٓ إِلَى ٱلنَّاسِ يَوْمَ ٱلْحَجِّ ٱلْأَكْبَرِ أَنَّ ٱللَّهَ بَرِىٓءٌۭ مِّنَ ٱلْمُشْرِكِينَ ۙ وَرَسُولُهُۥ ۚ فَإِن تُبْتُمْ فَهُوَ خَيْرٌۭ لَّكُمْ ۖ وَإِن تَوَلَّيْتُمْ فَٱعْلَمُوٓا۟ أَنَّكُمْ غَيْرُ مُعْجِزِى ٱللَّهِ ۗ وَبَشِّرِ ٱلَّذِينَ كَفَرُوا۟ بِعَذَابٍ أَلِيمٍ
009:003 (这是)从真主及其使者在大朝之日传示众人的通告:真主及其使者对于以物配主者是无干的。如果你们悔过,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背离,那末,须知你们不能逃避真主的谴责。你以痛苦的刑罚向不信道者报喜吧。
可以观察到从第三人称到第二人称的明显转变:
1. 第三人称的表达:
“وَأَذَانٌۭ مِّنَ ٱللَّهِ وَرَسُولِهِۦٓ” 和 “أَنَّ ٱللَّهَ بَرِىٓءٌۭ مِّنَ ٱلْمُشْرِكِينَ” 使用了第三人称,间接提及安拉和使者,传达了他们的声明和立场。
2. 转变为直接的第二人称:
“فَإِن تُبْتُمْ فَهُوَ خَيْرٌۭ لَّكُمْ” 和 “فَٱعْلَمُوٓا۟ أَنَّكُمْ غَيْرُ مُعْجِزِيِ ٱللَّهِ” 使用了第二人称,直接对那些悔改或拒绝悔改的人发话,强调他们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行为后果。
通过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信息直接传达给目标受众(那些需要悔改的人),从而增强了信息的紧迫性和直接性。这种转变使得警告和劝告更加有力和清晰,提醒那些拒绝悔改的人,他们将无法逃避安拉的惩罚,并鼓励悔改以获得好处,另外直接的呼唤使得信息更加贴近受众,增加了对个人行为后果的关注,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悔改和信仰的要求。
2.1.2动词的转连修饰(الالتفات في الأفعال)
在动词的用法中,修辞转品可以发生在过去时到未来时、未来时到过去时、未来时到命令式、以及从过去时到命令式等不同形式之间。以下是一些例子:
(1)从过去时到未来或现在时的转换
在阿拉伯语中,可以使用现在时来表达发生在过去的事件,以使事件的画面感更强,仿佛它正在听者面前发生。这种手法称为“将过去带入现在” 或“用现在时描绘过去”,这是一种转类修辞手法(从过去到现在的转类),用于赋予叙述或描述更多的生动性和现实感。
例12: وَإِذْ يَتَحَاجُّونَ فِي النَّارِ فَيَقُولُ الضُّعَفَاءُ لِلَّذِينَ اسْتَكْبَرُوا إِنَّا كُنَّا لَكُمْ تَبَعًا فَهَلْ أَنْتُمْ مُغْنُونَ عَنَّا نَصِيبًا مِنَ النَّارِ" (سورة غافر: 47).
在《古兰经》中,真主说:“他们在火狱中彼此争论,软弱者对自高自大的说:“我们曾追随你们,你们能替我们分担一部分火刑吗?”( غافر章 47节)。这里使用了现在时的“争论” (يَتَحَاجُّونَ)和 “说” (يَقُولُ),尽管这个事件已经发生在过去,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场景的生动性,使其仿佛出现在听者眼前。
这里事件以过去时“وَإِذْ”开头,然后使用现在时的“يَتَحَاجُّونَ”来表达过去发生的对话,这赋予了场景一种仿佛正在发生的现实时感。
修辞妙处在于使读者或听众感到事件仿佛就在眼前,从而增强文本的影响力,并更加吸引注意力。
例13:وَٱللَّهُ ٱلَّذِىٓ أَرْسَلَ ٱلرِّيَٰحَ فَتُثِيرُ سَحَابًۭا فَسُقْنَٰهُ إِلَىٰ بَلَدٍۢ مَّيِّتٍۢ فَأَحْيَيْنَا بِهِ ٱلْأَرْضَ بَعْدَ مَوْتِهَا ۚ كَذَٰلِكَ ٱلنُّشُورُ
الآية (٩) من سورة فاطر
“035:009 真主使风去兴起云来,然后,把云赶至一个已死的地方,而借它使已死的大地复活。死人的复活就是这样的。” (《创造者》9节)这节经文中存在着从动词“发出”(过去时)到“翻涌”(现在时)的转变。其修辞意义在于通过现在时表达过去的事件,营造出一种持续性、更新性,并且将画面感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仿佛这一切正在发生。这种手法在《古兰经》中频繁出现,修辞学家认为,用过去时描述未来事件在表达上更具震撼力,如在此节经文中,过去时不仅强化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还增强了其修辞效果。
(2)从未来或现代时到过去时的转换
将动词从未来时转到过去时是修辞中称为“转品”的一种技巧,这赋予文本力量和吸引力。这种技巧用于通过过去时形式表达将来发生的行为,从而赋予该行为更强的确定性和强调性。正如伊本·阿西尔(ابن الأثـير)所指出的那样,用过去时来描述尚未发生的未来行为更具修辞性和确定性,因为它表现出该行为已经发生的含义,给人一种未来行为已确定会发生的印象,尤其是当这个行为是重要或重大的事情时。
“这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并赋予文本一种生动的力量和强调感,使得要传达的想法更加清晰和有影响力。”
例14:
قوله تعالى: "وَيَوْمَ يُنفَخُ فِي الصُّورِ فَفَزِعَ مَنْ فِي السَّمَاوَاتِ وَمَنْ فِي الْأَرْضِ" (سورة النمل، الآية 78).
“在经文 “在号角吹响的那天,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会惊恐万分”(《古兰经》蚂蚁章78节)中,描述了一个未来事件。这里使用了现在时动词“يُنفَخُ”(吹响)来指代未来的事件,然后转用过去时动词“فَفَزِعَ”(惊恐万分),使得这一事件更加有力且确定。
扎马赫沙里(الزمخشري)对此进行了分析,他在解释这节经文时,关注到了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ينفخ”之后没有继续使用现在时动词“يفزع”,而是改用了过去时的“ففزع”?他的回答是,这种使用方法具有修辞上的“独特之处”,即表明恐惧是确凿无疑的,仿佛它已经发生。因此,过去时动词成为了确认未来事件必然发生的一种手段。”
这样从现在时到过去时的转换强化了文本的确定性。过去时动词在未来语境中,使事件带有了确定无疑的性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表达方式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使它显得不可避免且确定无疑。
(3)从未来或现代时到命令式的转换
“有时,文本开始时使用现在时动词,表示当前或将来的状态。然后在同一语境中转为祈使句形式。这种转变并不总是有明确的特定目的,但它反映了不同的修辞效果,包括强调、夸张、嘲讽或强调承诺。在《古兰经》的例子中,这种转变反映了强调力度的增加,特别有助于增强文本的影响力和强调所需的意义。”
例15:
قوله تعالى: "قال إني أُشهدُ اللهَ واشهدوا أني بريء مما تشركون من دونه فكيدونِ جميعًا ثم لا تنظرون" (سورة هود، الآيتان 54 و55)
在《古兰经》呼德章第54和55节中:“他说:我让真主作证,你们也作证,我对你们所崇拜的那些偶像毫无关系。你们都来对付我吧,不要等待。”这里,“أُشهدُ”(我让真主作证)使用了现在时动词形式,但在“اشهدوا”(你们作证)中转为祈使句。原本预期的是“وأشهدكم”(我让你们作证),以使动词形式相一致。然而,在这段经文中,使用了祈使句形式“اشهدوا”。这种转变反映了重要的修辞目的,即夸张和尊重。使用祈使句形式在这里增加了声明的重量,增强了宣誓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伊玛目哈桑的演讲中(ممــا ورد في خطــب الإمــام الحســن),这种转连也有出现,例16:
(ألا وإن مـــا تكرهــون في الجماعــة خــير لكــم ممــا تحبــون في الفرقــة ألا وإني نــاظر لكــم خــير مــن نظــركم لانفســكم، فــلا تخــالفوا أمــري ولا تردوا علي رأيي )
他在呼吁进行圣战时说:“你们应该知道,集体中你们厌恶的事物比分裂中你们喜爱的事物对你们更有好处。你们要知道,我对你们的关怀比你们对自己更好,所以不要违背我的命令,也不要拒绝我的意见。”
在这段演讲中,“不要违背”(لا تخــالفوا أمــري)和“不要拒绝”(ولا تردوا علي رأيي)使用了命令句形式。然而,这些祈使句实际上传达了陈述的意义,这种形式的使用旨在强调对命令的严格遵守,即跟随我们的指引,你们将找到正确的道路。伊玛目通过这种方式强调了正确的道路与指导依赖于不违背和不拒绝他的命令。他将两个命令结合起来,意在确保他们能够得到指导和正道。
(4)从过去时到命令式的转换
在阿拉伯语中,从过去时转换为命令式是一种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因为阿拉伯人在讲话时倾向于使用最简单、最清晰的表达方式,以确保听众能够理解。然而,这种手法在《古兰经》以及阿拉伯人的演讲中偶尔会被使用,以实现特定的修辞目的,例如强调或急切要求。以下是一个例子:
例17:真主说:"قُلْ أَمَرَ رَبِّي بِالْقِسْطِ وَأَقِيمُوا وُجُوهَكُمْ عِندَ كُلِّ مَسْجِدٍ وَادْعُوهُ"( الأعراف:29)
在这节经文中,如果保持一致的表达方式,可以说:"أمر ربي بالقسط وأمركم أن تقيموا وجوهكم"。然而,从过去的陈述句转换为命令句的目的在于强调建立祈祷的重要性,这是真主对其仆人最重要的命令之一。
这种类型的转品"الالتفات"只有对修辞学和语言学有深刻理解的人才能使用,因为它需要洞察修辞的秘密并理解其目的。在此转换中的修辞奥秘在于敦促穆斯林真诚地向真主祈祷并忠实地履行其命令。
2.1.3数字的转连修饰(الالتفات في الأعداد)
在数词中的转折体现为从单数到双数,再到复数的转换,反之亦然。数词中的转品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从单数到双数的转品、从单数到复数的转品、从双数到单数的转品、从双数到复数的转品、从复数到单数的转品和从复数到双数的转品。
(1) 从单数到双数的转连(الانتقال من خطاب المفرد إلى خطاب المثنى)
在相同的语境中,讲话从对一个人的形式转换为对两个人的形式。例18:
في الآية الكريمة من سورة يونس: "قَالُوٓاْ أَجِئۡتَنَا لِتَلۡفِتَنَا عَمَّا وَجَدۡنَا عَلَيۡهِ ءَابَآءَنَا وَتَكُونَ لَكُمَا ٱلۡكِبۡرِيَآءُ فِي ٱلۡأَرۡضِ وَمَا نَحۡنُ لَكُمَا بِمُؤۡمِنِينَ" (الآية 78)
他们说:你到我们这里来,想使我们抛弃我们的祖先的宗教,而让你俩称尊于国中吗?我们绝不会信任你俩。
这里明显出现了从单数代词到双数代词的转换。经文开头的“你到我们这里来” 以单数形式指向穆萨先知(愿他平安),而随后转为双数形式 “让你俩称尊于国中吗” ,这是指穆萨和他的兄弟哈伦(愿他们平安)。
这一修辞转换的奥妙在于斥责和否定,表明他们拒绝了他们认为的穆萨和哈伦试图在地上控制和自大。这里从单数到双数的转换不仅增强了抗议和否认的力度,还进一步突出了反对者眼中对这两位先知的假想意图的描绘。这种转换不仅增加了修辞的层次感,还强化了对深层含义的强调,使读者或听者注意到话语中对话和互动的转变。
(2) 从单数到复数的转连 (الالتفات من خطاب المفرد إلى خطاب الجمع)
在相同的语境中,讲话从对一个人的形式转换为对几个人的形式。例19:سورة الطلاق: "يَا أَيُّهَا النَّبِيُّ إِذَا طَلَّقْتُمُ النِّسَاءَ" (الآية 1)
先知啊!当你们休妻的时候
这里显示了从单数形式到复数形式的转换。在经文的开头,讲话以单数形式对先知(愿他平安)说:“يَا أَيُّهَا النَّبِيُّ”(“先知啊”),然后转变为复数形式“طَلَّقْتُمُ”(“你们离婚”),这包含了先知和他的民众。
这种修辞转换的奥妙在于强调和提示主题的重要性,讲话不仅针对尊贵的先知,还包含了他的民众。这表明这些规定和教导不仅限于先知,而是适用于所有信徒。这种修辞加强了讲话的重要性,使所提到的事项成为需要所有人关注和执行的普遍问题。
(3) 从双数到单数的转连(الالتفات من خطاب المثني إلى خطاب المفرد)
在相同的语境中,讲话从对两个人的形式转换为对一个人的形式。例19:سورة طه: "فَمَن رَّبُّكُمَا يَا مُوسَى" (الآية 49)
他说:“穆萨啊!谁是你俩的主?”
这里显示了从双数形式到单数形式的转换。在“رَبُّكُمَا” 中,讲话是针对穆萨和他的兄弟哈伦(愿他们平安)的,但随后突然转为单数,这种转换特别针对穆萨 “موسي” (愿他平安)。
这种修辞转换的奥妙在于特别强调穆萨,而不忽略哈伦的涵盖,这反映了穆萨身上的更大责任和角色,无论是在接受启示还是在警惕避免陷入错误时。这种类型的修辞转换增加了演讲的修辞效果,加强了讲话的心理影响,并特别突显了穆萨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4)从双数到复数的转连(الالتفات من خطاب المثني إلى الجمع)
在相同的语境中,讲话从对两个人的形式转换为对几个人的形式。例20:
وَأَوۡحَيۡنَآ إِلَىٰ مُوسَىٰ وَأَخِيهِ أَن تَبَوَّءَا لِقَوۡمِكُمَا بِمِصۡرَ بُيُوتٗا وَٱجۡعَلُواْ بُيُوتَكُمۡ قِبۡلَةٗ وَأَقِيمُواْ ٱلصَّلَوٰةَۗ وَبَشِّرِ ٱلۡمُؤۡمِنِينَ (سورة يونس الأية 87)
我曾启示穆萨和他的哥哥说:“你俩当为自己的宗族而在埃及建造些房屋,你们应当以自己的房屋为礼拜的地方,你们应当谨守拜功,你应当向信士们报喜。” 这里显示了从双数形式“تَبَوَّآ”到复数形式“اجْعَلُوا”的转换。在这节经文中,首先以双数形式对穆萨和他的兄弟哈伦(愿他们平安)讲话,然后转为复数形式。
根据扎尔卡什的观点(الزركشي) ,这种修辞转换的奥妙在于使用双数形式的智慧,因为穆萨和哈伦是负责建立先知使命和制定律法的人,因此特别针对他们。之后转换为复数形式,则是将指令扩展到他们的民众,使所有信徒都受到这一指导,从而加强了信息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神圣命令对所有信徒的普遍性。
(5)从复数到单数的转连 (الالتفات من خطاب الجمع إلى المفرد)
在相同的语境中,讲话从复数的形式转换为单数的形式。例21:
وَأَقِيمُواْ ٱلصَّلَوٰةَۗ وَبَشِّرِ ٱلۡمُؤۡمِنِينَ (سورة يونس الأية 87)
“你们应当谨守拜功,你应当向信士们报喜。”
显示了从复数形式“أقيموا”到单数形式“بشر”的修辞转换。在这节经文中,讲话首先以复数形式对信徒们说“أقيموا”(建立礼拜),然后转为单数形式“بشر”(宣告喜讯)。这种修辞转换的奥妙在于与现实的契合,表明最终的引导和喜悦仅来自于真主。虽然对信徒们的祈祷指令以复数形式发出,但预示和引导的最终结果则掌握在真主手中。这种转换反映出,虽然指导和鼓励来自于先知(愿他平安),但真正的引导和结果则依赖于真主,这增强了谦逊和对真主的依赖感。
(6)从复数到双数的转连(الالتفات من خطاب الجمع إلى المثني)
在相同的语境中,讲话从复数的形式转换为双数的形式。例22:
يَٰمَعۡشَرَ ٱلۡجِنِّ وَٱلۡإِنسِ إِنِ ٱسۡتَطَعۡتُمۡ أَن تَنفُذُواْ مِنۡ أَقۡطَارِ ٱلسَّمَٰوَٰتِ وَٱلۡأَرۡضِ فَٱنفُذُواْۚ لَا تَنفُذُونَ إِلَّا بِسُلۡطَٰنٖ فَبِأَيِّ ءَالَآءِ رَبِّكُمَا تُكَذِّبَانِ (سورة الرحمن –الأية 33-34)
精灵和人类的群众啊!如果你们能通过天地的境界,你们就通过吧!你们必须凭据一种权柄,才能通过。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
这里显示了从复数形式到双数形式的修辞转换。开始时,神明以复数形式对精灵和人类说:“耶,精灵与人类的群众” يَٰمَعۡشَرَ ٱلۡجِنِّ وَٱلۡإِنسِ,但在“رَبِّكُمَا”(你们的主)中转为双数形式,这指向精灵和人类作为两个不同的类别,强调真主是精灵和人类的主。
这一节经文的修辞奥妙在于对能力的夸大。将讲话从复数形式转换为双数形式,突显了真主对精灵和人类的宏大能力,并质疑对无法否认的恩惠的反驳。这种转换展示了真主的能力超越了所有想象,并强调了被造物在面对或实现真主要求时的无能。
2.3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的格式对比分析
阿拉伯语和汉语的转品格式完全不一样的:
阿拉伯语有:
• 代词转连:在代词的使用中,可以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共有六种转品方式。这种转品通常用于增强表达的活力和多样性。
• 动词转连:主要在动词的时态和语式之间发生转换,如从过去时转换到未来时,从未来时转换到命令式等。这些转品增加了表达的灵活性和修辞效果。
• 数字转连:涉及单数、双数和复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共有六种类型的转品。这种转品用来丰富数词的表达,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汉语只有:
• 词性转品:汉语的转品仅涉及词性之间的转换。例如,将名词用作动词、将形容词用作名词等。汉语的转品主要关注词的语法功能转换,而不涉及人称、时态或数词的变化。
阿拉伯语的转品更加侧重于修辞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汉语的转品则更加注重表达的精炼和表现力。
三、 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的修辞功能与效果
阿拉伯语与汉语中的转品辞格(الالتفات)在修辞功能和效果上各具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阿语转连修饰的修辞功能与效果
1. 增强表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o 代词转连:通过在不同人称代词之间的转换(如从第一人称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阿拉伯语可以丰富叙述的层次,使表达更具活力。例如,在叙述中从讲述自己转到讲述他人,可以更清楚地传达感情或观点。
o 动词转连:在时态或语式的转换(如从过去时到未来时、从未来时到命令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通过这种转换,可以体现时间的流逝或动作的紧迫感。
o 数字转连:通过单数、双数、复数的变化,使数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反映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提升表达的精确性和修辞效果。
2. 修辞的强调和突出:
o 修辞效果:阿语转连常用于宗教讲话和演讲中,通过转品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某些概念或情感,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代词的转换可以增强某一部分的重点,或者动词时态的转换可以加强语义的对比。
3. 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
o 情感表达:通过转连,阿拉伯语能够在情感表达上做到细腻且具有冲击力,例如通过变化的代词强调个人情感的变化,或者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增强故事的动感。
3.2汉语转品辞格的修辞功能与效果
1. 丰富语言的表现力:
o 词性转品:汉语通过将名词转化为动词,或将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等,能够以简洁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概念。例如,将“红色”作为名词来表示颜色的本质,将“冰冷”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能够赋予语言新的层次和表现力。
2. 增强句子的生动性和紧凑性:
o 表达简化:汉语中的词性转品可以使表达更加简洁且富有表现力。例如,使用形容词作为动词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描述更加直接而富有动感。
3. 创造诗意和美感:
o 诗词创作:汉语转品常用于诗词创作中,通过词性转换,使句子富有韵律感和诗意。例如,使用名词作为动词可以在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和美感,增加诗句的艺术性和表达的深度。
总而言之
从语义角度看:在这两种语言,阿语转连和汉语转品增强了意义,并通过增加新的表达层面来丰富文本。
从语用角度看:转换用于引导注意力或改变对话的进程,以突出某个特定点或澄清某种立场。
从修辞功能看:阿语转连和汉语转品在构建文本的说服力和美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修辞作用。
四、 汉语转品辞格与阿语转连修饰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在阿拉伯语与汉语的翻译过程中,转品的翻译是一个挑战,因为两种语言的修辞系统存在差异。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深入理解转品在两种语言中的运作方式及其修辞目的。必须了解修辞背景,实现清晰的表达并突出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转品的修辞目的,并寻求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转品有时用于引导读者注意特定点或强调特殊意义。在翻译中,翻译者应确保这些点在目标语言文本中依然明确和强调。这可能需要使用目标语言中的不同修辞工具,以确保传达原文中的意图。
其次:平衡忠实性与适应性。翻译者应尽力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同时调整表达方式,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例如,转品有助于丰富文本的表达多样性,通过在代词、时态或不同风格之间的转换来实现。在阿拉伯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中,重要的是传达这种多样性,以保持原文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同时,转品用于实现文本中的特殊美学和修辞效果。在翻译中,必须保持这些效果,以确保目标文本具有与原文相同的吸引力。这也要求翻译者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等效的表达方式,例如重新排列句子或调整代词结构,以适应目标语言的特点。
4.1汉语转品辞格译成阿语问题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4.1.1转换不同词类的翻译问题(例如将名词转换为动词): 在汉语中,语言转化往往是间接的,并可能涉及将词汇从一种词类转换到另一种词类,而在阿拉伯语中,语言转化依赖于在代词或时态之间的直接和明显的变化。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中失去部分修辞效果。 例如: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释义: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摆脱疾病的痛苦,保全人体的真精,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阿拉伯语翻译为:
اتباع تعاليم الحكماء الثلاثة القدامي هو السبيل الوحيد لتحرير الناس من قيود الأمراض والتخلص من معاناتها، والحفاظ على الحيوية والنشاط وجعل حياتهم طبيعية، وإنقاذ عامة الشعب ليتمتعوا بالعمر المديد، ومساعدة الضعفاء والمرضى ليتمتعوا بالصحة والسلامة.
这个例子的转品体现在于:
(1) 形容词转品为名词的处理:
“艰” 和 “真” 原来是形容词转为名词,与 “缚” 和 “气” 对举。阿拉伯语翻译为: “艰” 译为 “قيود” “真” 译为 “الحيوية”
(2)形容词转品为动词的处理:
“全” 原来是形容词转为动词(يحفظ),与 “导” 对举。阿拉伯语翻译为:译为 “الحفاظ علي”
(3)名词性隐喻的处理:
“羸劣” 作为形容词转为名词性隐喻。阿拉伯语翻译为:الضعفاء والمرضى
4.1.2代词和时态表达的翻译问题: 汉语中通常省略代词和时态,依赖句子的排列和上下文来传达意思。而阿拉伯语则大量依赖代词和时态变化。这种差异使得在翻译时,完全传达依赖于这些修辞元素的转折变得困难。 例如: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 色) (危)弊; 绵绵其去如弦 绝死。——《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释义: 脉来刚硬过甚,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 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阿拉伯语翻译为:
"إذا كان نبض المريض قويًا وقاسيًا كجريان الينابيع ، فهذا يدل على تفاقم الحالة المرضية ووصولها إلى مرحلة خطيرة. وإذا كان النبض ضعيفًا ومتقطعًا مثل خيط القوس المقطوع، فهذا يعني أن الحالة قد وصلت إلى مرحلة الموت المحتم."
从这段中文文本及其翻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中文中代词的缺失:
在中文文本中,没有直接使用代词。中文往往省略代词,依赖于语境和句子结构来传达意思。在这里,文本通过比喻(如“如涌泉”和“如弦绝”)来表达脉象的状态。
挑战:在翻译成阿拉伯语时,译者需要加入代词来明确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即患者)“المريض”以及对状态的描述。
2. 中文中缺乏明确的时态变化:
中文文本并未通过使用不同的时态来准确地指出时间,而是依赖于语境来描述当前状态及其变化。中文中,状态描述是概括性的,没有详细的时态说明。
挑战:在阿拉伯语中,通常需要更明确地指出时间。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明确状态的时间(如“تفاقم”(恶化)和“وصلت”(到达))以确保意义清晰。
3. 文化与修辞翻译的挑战:
比喻:中文文本使用了修辞比喻,如“如涌泉”(像泉水涌出)和“如弦绝”(像断掉的弦),这些比喻对阿拉伯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翻译时可能需要解释这些比喻,或者用阿拉伯文化中更易理解的比喻进行替代。
修辞:在阿拉伯语文本中,由于代词和时态的使用,对脉象的间断或连续的修辞表达可能会更加清晰。
4.1.3文化和历史差异的问题:中文中的 “转品” 可能反映出与中文文学和文化表达相关的修辞结构,这些表达方式与阿拉伯语的语境截然不同。这可能导致在阿拉伯语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对等表达来反映相同的效果和表达方式。例如:
“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 ,数之可十,( 推) ( 离) 之可百,( 数) ( 散) 之可千,推知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释义: 阴阳是有名无形,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由一可数到 十,由十又可分到百,由百可散为千,由千又可推到万,由万再推演下去,是数不尽的。( 虽然变化无穷) 但是,它的根本规律却只有一个。
阿拉伯语翻译:
الين Yin والينغ Yang هما ذو اسم ولكن بلا شكل، يتعددان بعدد لا يحصى؛ إذ يمكن حسابهما إلى عشرة، ثم يمكن تفصيلهما إلى مئة، ومن المئة يمكن تقسيمهما إلى ألف، ومن الألف يمكن التوسع إلى عشرة آلاف، وهكذا حتى تتعذر عدّه. وعلى الرغم من هذا التنوع اللامحدود في التغيرات، فإن القاعدة الأساسية لهما تبقى واحدة.
通过这段翻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 文化概念的差异:
o 中文文本:涉及与阴阳有关的深刻哲学概念,这些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有的哲学和经验维度。阴阳是道家和儒家哲学的一部分,具有一系列文化和象征意义。
o 阿拉伯文翻译:阿拉伯读者可能对阴阳哲学背景了解不够,阴阳如何影响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这可能会阻碍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 修辞手法的差异:
o 中文文本:使用了特定的修辞结构,反映了哲学思考,如抽象描述和涉及无限变化的数字(从一到无限)。这些结构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文化和经验的深层次。
o 阿拉伯文翻译:中文的修辞形式可能很难直接翻译成阿拉伯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重新措辞以适应阿拉伯文学风格,并使其对阿拉伯读者而言易于理解。
• 表达抽象概念的差异:
o 中文文本:以中国文化固有的方式表达抽象概念(如阴阳的无形),这些抽象被视为自然和哲学的事实。
o 阿拉伯文翻译:可能需要进一步解释这些抽象概念,以帮助传达意义。在这个例子中,提供关于中国哲学中阴阳如何被理解的额外解释可能是有益的。
• 哲学解释的挑战:
o 中文文本:包含需要对中国哲学有深刻理解的哲学概念。
o 阿拉伯文翻译:可能需要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帮助阿拉伯读者正确理解这些哲学思想。
这段翻译尝试通过文化和哲学的背景,展现了中文与阿拉伯语之间在概念理解和表达上的差异。
4.1.4汉语转品译成阿语的其解决对策:
1. 情境解释:在必要时在翻译中插入解释或补充,以突出在阿拉伯语中不明显的修辞转变。
2. 文化适应:使用阿拉伯文化表达方式,尽管修辞风格不同,但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
3. 创造性修改:采用创造性翻译的方式,以在目标文本中表达出转品的相同效果或目的。
4.2阿语转连修饰译成汉语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4.2.1代词转连的翻译问题
在阿拉伯语中,转品通过改变代词(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显著增强修辞效果或引导注意力。相比之下,汉语中代词的使用较少且不够明确,日常交流中经常省略代词,这使得翻译过程变得复杂。例28:
مثال فــي " اللهــب المقــدس " تلــك المناجــاة التــي ينــاجي الــشاعر مــن خلالهــا محبوبته " سلوى " يقول :
سلوى أنادیك سلوى مثلھم خطأ لوأنھم أنصفوا كان اسمك الرمق
یا فتنة الروح ، ھلا تذكرین فتى ما ضرّه السجن إلا أنه ومــق
解释:
诗人说:我呼唤“萨罗”,并提到这样称呼她是错误的,因为真正适合她的名字是“余命”(الرمق)。(الرمق هو بقية الروح)“余命”根据词典中指的是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表明了她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诗人继续对她表达感情,给她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灵魂的魅惑”(فتنة الروح)。然后他鼓励她记得他,但这次诗人并没有像第一句中那样使用第一人称(“我呼唤你”),而是转向了第三人称的用法,当他说“难道你不记得那个少年吗?”时,他选择了转变视角。这种转变的好处在于,诗人希望将情景从直接表达转向间接表述,这样更适合描述他对她的感受。如果他用第一人称“难道你不记得我吗……” ,诗句将失去许多美感和优雅。此外,诗人想用 “少年” 来描述自己,这种描述在这种情境下是合适的且受欢迎的。
在翻译这首诗时,译者必须仔细理解诗歌的语境和代词转换的转品目标,因此可以将其翻译如下:
我呼唤你“萨罗”,像他们那样称呼你是错的。
若他们公正些,你的名字应是“余命”。
哦,灵魂的魅惑,你还记得那少年吗?
监禁并未困扰他,唯有思念折磨着他的心。
这段译文保留了原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同时尽量贴近汉语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萨罗”这个名字不够贴切,“余命”更能体现对方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句转向对“灵魂的魅惑” 的呼唤,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
4.2.2时态转连的翻译问题
在阿拉伯诗歌中,使用“الالتفات” 转连进行时态转换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为文本增添了活力和动态感,从而增强了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为叙事增添了深度和多样性。在时态之间进行转换,例如从过去转到未来,或者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这些都用于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方式展示时间变化或事件的进展。在汉语中,挑战在于没有像阿拉伯语那样直接通过动词变位来明确表示时间。汉语更多地依赖于上下文和时间线索来说明时间变化。这使得在翻译中传达时态转换的“الالتفات”变得复杂,因为这需要寻找其他方式来传达时间感。
مثال على استخدام الالتفات لتغير الزمن في الشعر العربي:
في قصيدة للشاعر محمود درويش، يقول:
"سأحيا غداً، سأحبّ غداً، سأبكي غداً،
ولن يبقى منّي غداً غير ما صنعت يداي".
在一首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诗中,他说:
明天我将活着,明天我将爱,明天我将哭泣,
而明天只会留下我双手所创造的。
在这段文字中,诗人使用了将来时态来表达他的期望和即将采取的行动,但他将这些与现在和过去的结果和行为联系起来,创造了一种时间上的动态顺序,增强了叙述的流动性以及紧张和期待的感觉。
在中文诗歌中,这种动态性可能通过视觉图像或描述性语句来表达,而不是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这使得阿拉伯诗歌的翻译变得极为困难,因为时间上的转折需要重新表达,以保持原文的效果。
4.2.3数量转连的翻译问题
改变数量例如从单数变为复数或从双数变为单数等,这需要译者在翻译时高度集中,不仅要理解原文,还要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翻译。
例如:
مولاي یا من عرفنا البشر عندكم و طاب في ربعكم شدو وتغــرید
وعاودتـنا ابتسامات بجنــتكم وكـم تقاسمـنا ھّـم و تــھید
ما لذة العید إلا في دیــاركم فكل أیامــنا في تـــونس عید
أنى نزلت بھا أشعــر بعافیة كأن تونس للأعمار تجـــدید
我们尊敬的主人,因您的光辉,人们在您的土地上感到心旷神怡,歌声悠扬。
在您的乐土中,笑容重现,我们分享了多少忧愁与欢乐。
节日的喜悦唯有在您的国度可见,在突尼斯,我们的每一天都像节日。
无论何时到达那里,我都感到身心康健,仿佛突尼斯能为生命带来新生。
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表达了他对突尼斯土地及其领导人的喜悦之情。在那里,他享受歌唱和欢呼的乐趣,并重新找回了曾经失去的微笑。他感到只有在这个地方才会感受到节日的快乐,突尼斯的每一天都像节日一般。在前三句诗中,诗人通过使用“我们”的复数形式(如“ عرفنا,عاودتنا,أيامنا”)表达了他所感受到的集体喜悦。但在第四句中,诗人转而使用单数形式来表达他个人的感受,当他踏上突尼斯的土地时,他感觉自己焕发了活力,仿佛这片土地给他带来了新的生命。这种“الالتفات” 转连使诗人能够表达出个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因为在之前的句子中,他谈论的是一种普遍的、他人与他共享的状态。因此,在前面使用复数形式是合适的,而表达个人感受时使用单数形式则更加贴切。
通过这种翻译,保持了原诗的表达方式,并尽可能传达了诗人在不同句子中使用复数和单数表达的意义和效果。
4.2.4传达转连修辞效果的问题
在翻译中,传达如转折等艺术手法的美学和修辞效果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当转连旨在创造美学效果或给读者带来惊喜时。在阿拉伯文学中,转折常常用于突然改变时间、风格或受众,从而为文本增添活力和动态性,并以意想不到的叙事手法给读者带来惊讶。
在翻译成中文时,由于两种语言在修辞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实现相同效果可能非常困难。中文在创造美学效果时主要依赖于语境、修辞图像和文化暗示,这使得在翻译中传达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时,难以保持相同的准确性。
在古斯顿·卡夫菲斯(C.P. Cavafy)的诗《等待野蛮人》中,运用了“转连”这一修辞手法来创造紧张和惊讶的效果。诗人首先描绘了人们对野蛮人即将到来的预期和准备,然后突然转向揭示事实:他们根本不会到来。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读者感到意外,并反映了空虚和焦虑的状态。
قصيدة "في انتظار البرابرة" للشاعر قسطنطين كفافيس
"لماذا تحوَّلَ فجأة هذا الكدرُ،
وأضحت الوجوهُ جادةً ومتجهّمة؟
لماذا تفرغ الشوارع والساحات
والناسُ يعودون الى بيوتهم،
غارقين في التفكير؟
لأن البرابرة لم يصلوا".
诗中写道:
“为什么这突然间变得混乱,
而面孔变得严肃而凝重?
为什么街道和广场空荡荡的,
人们回到家中,
沉浸在思考中?
因为野蛮人没有来。”
在这个例子中,“转连”展示了如何通过突然的叙事转变来使读者感到惊讶,从而反映出人们所经历的焦虑和期待。诗人通过在预期状态(野蛮人的到来)和实际状态(他们没有到来)之间的转变,创造了戏剧性的效果,体现了人们所处的矛盾情感和紧张状态。
在将这些诗句翻译成中文时,翻译者需要仔细选择能够传达相同惊讶和紧张感的表达方式。翻译者可能会依赖于语言结构的变化或使用能够表现紧张和惊讶的视觉意象。有时,可能需要添加文化解释或进行创意调整,以保持原文本的美学效果。这种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传达修辞效果成为真正的挑战,因为翻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以选择最佳的策略来实现类似的效果。
4.2.5阿语转连修饰译成汉语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 寻找修辞对等:尝试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类似的修辞手法,以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效果。
2. 解释和澄清:在目标文本中添加说明,以突出原文本中的修辞转变。
3. 创意调整:使用自由翻译,捕捉效果的核心,即使这需要在语言结构上进行调整。
4. 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有时,原文本中的修辞变化没有直接翻译。此时,翻译者可以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反映原文本的修辞和美学效果,例如使用其他语言工具来适应目标语言的上下文。
总而言之:从阿拉伯语到中文以及从中文到阿拉伯语的转品翻译,不只是词语的转化,还需要对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和修辞差异的深刻理解。通过使用合适的策略,如情境解释和文化适应,可以克服许多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更接近原文的翻译,同时保持预期的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