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Type : Original Article
Author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alson, suez canal University
Abstract
Keywords
Main Subjects
摘要:
现代汉语的词汇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它们直接随着大量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创造新的词语。2019年新冠疫情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逐渐使词语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发展丰富的这部分词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词术语。
本文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将相关新冠疫情的汉语术语进行考察,分析因疫情产生的汉语术语的演变。本文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版的《汉英新冠词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汉英对照词汇》等资料为基础。本文首先界定了术语的概念,还概括了术语的独特特征。其次把汉语术语从形势构成和语义两个方面的演变进行分析。先把汉语术语的形式构成分为混合词、缩合词、借用词和谐音词。然后把汉语术语的语义分为新词新义、旧词新义、旧词再生和修辞语义。本文采取应用研究与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疫情 术语 演变 构成 语义
一、术语的概念及其特性:
1.1 术语的概念
如果要给术语下定义的话,我们不妨采用现行有关国家标准中的定义:“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1])。从国家标准关于术语的定义不难看出,术语和普通词汇一样,都以语言单位作为“基质”。
术语又称专业语言、技术用语,是指特定事物的统一的业内称谓。《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将术语定语为“学科中的专门用语”([2])。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
1.2 术语的特性
学者们关于术语的特性开展不少研究,中国科技术语的订名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中文特性和国际性。
(1) 科学性。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根据概念的全部特征来掌握事物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如:“石油、火箭”是中国自己创造的术语,“激光、电视”是意译外国的科技术语。(2)系统性。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3)单义性。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即“一词一义”,这样才能确切表达意思,避免发生歧义。如:“电子计算机和电脑”。(4)简明性。简明性是指术语简单明了,尽可能简短,但又不应简化到人们不好看懂。如:“点阵、阻尼”等术语就是范例。(5)中文特性。中文特性是指术语订名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特点,一看有中国味。而且符合汉字发展规律。要采用通用汉字,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如:“电动机”比“马达”好。(6)国际性。国际性就是指术语订名要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和符号,由中文译成的外文要与外文术语的本来概念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和发展国际贸易。如:“计算机辅导设计”
二、新冠疫情下汉语术语的演变
汉语术语和其他名词一样,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由于大量新事物,旧术语、旧概念的不断改变,新术语、新概念的不断产生发展,导致了现在术语与原来术语之间的差异。
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影响不仅限于人类健康及其社会与经济生活,还延伸到了人们的语言。新冠疫情期间创造的术语比一般词汇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从形式构成的变化、从语义的变化来阐释汉语术语演变的规律。
2.1汉语术语从形态构成的演变
汉语术语有基本的语言结构,新冠疫情爆发了之后,汉语在术语构词方面必然存在着变化,导致产生了新的术语。术语构成方式的演变主要可细化为混合词、缩合词、借用词和谐音词等。下面主要解释汉语术语从形态构成的演变。
2.1.1混合词
混合词是把两个词各取一部分混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新词。在疫情危机中,不但使用单词表示这个疫情的情况,而且出现了一些新造的词语组合,由两个词汇混合而成的新术语。如:
由此可见,混合词是将两个单词的部分成分相接合,形成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新术语。但是新术语的词义没有改变。之所以将两个单词混合成为另一个新的概念。
2.1.2缩合词
缩合词是由表示事物的全称术语缩减几个语素,再按原来的次序组合成的词。新冠疫情期间,汉语缩合有几个形式,本人把最常用的来解释。第一形式就缩略组合式。即取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或取两个词的首字和尾字形词了新词。如:
除了缩略组合式以外,还有数字总结式。即得出共有字的总数,并把共有字放在数字的后面。如:
上述的列子都算是新术语,本文注意的并不是新术语,而是构造那些术语的形式构成。并且两者的缩合形式附着力很强一般不需要加连字符,新词的形态结构一般比原词短,但会尽量保留原词的基本形式。
2.1.3借用词
所谓借用词就是借用外来词汇或其它专业词汇来表达某种语义。某些外来词虽然已经归化,语义相对固定,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它们可以被借用来表达新的概念。这种借用换个角度理解,似乎也是转用。新冠疫情期间,汉语从各种语言如,英语、德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等借用很多与疫情相关的术语。如:
从上述列子可以看到,新的外来术语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极大满足了新造词的创造和使用者的要求。
2.1.4谐音词
谐音是指使用一个形式替另一个形式。疫情期间用这种方式创造了新术语。本文把谐音方式分为汉字谐音和数字谐音两类,下面的术语有意识地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或数字去替换固定形式的一个或几个语素。
(1)汉字谐音。谐音式新闻标题利用汉字音同字不同的特点,在切合新闻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转换,达到增强新闻标题抒情色彩,赋予其深刻内涵的目的。如:
(2)数字谐音。下面的例子都是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健康管理措施。如:
2.2汉语术语从语义的演变
汉语中概念性词汇(特指或泛指)依然使用同一词汇。但新冠疫情爆发后,语义受限后的特指可能就要变成另一词汇。还有一些词汇,虽然表达的概念与过去是相同的,但语义中它们变成新的术语有独特的概念。通过各种不同的情况创造了更多的的新术语。下面主要解释汉语术语从语义的演变。
2.2.1新词新义
新词因为其“新”,往往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对于此类词汇也要随着它在原语中的变化而变化。在医学、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 ,对此有疫情中出现的新型病毒和其感染疾病的新术语具有自身的概念,这类术语在汉语中原来没有,也不存在,在此期间而出现了。如:
总之,随着疫情的发展,在疫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术语有新而独特的概念 ,并影响人们的交际活动。
2.2.2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也称“转用”,是指词本身内部结构形式不发生变化,而意义发生改变,这使得词汇在表达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和多样。所谓转用,也就是给既有词汇赋予新义,使之表达一个新的概念。本文把术语的新义分为扩义、狭义和转义。
(1)扩义。它是“词义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由小变大的结果,也就是词的某个意义由原来的表示种概念,扩展为表示类概念的变化和发展”([4])。如:
(2)狭义。它是指词义所指程客观对象的范围由大到小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词的一个意义由表示类概念,变成为表示它的种概念的演变和发展”([5])
(3)转义。它是指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甲义转变为已义。如:
2.2.3旧词再生
疫情产生的大语境,使原本一些非常普通的概念也具备了特定的含义。尽管这些伴随疫情产生的附加语义在疫情之后会消失,但它们在特定时期承载的特定事件的信息,也应是语言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如:
2.2.4语义修辞
语义修辞是依靠语义手段以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利用言语单位语义特点及相互关系构成的一类修辞方法。本文选择一种疫情期间演变的语义修辞来解释就是“隐喻”。
“隐喻”是指以另一事物来指称、诠释和建构当前事物。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媒体赖以构建意识形态、影响公众的重要工具。从汉语修辞的角度,根据本体的不同,可将疾病隐喻分为两类:
1)“恶魔”隐喻。是指将疫情喻为妖魔鬼神等人类熟知的“恶魔”意象。如:
上述的例子以疫情为本体的隐喻,用“魔鬼”这个词汇来形容疫情。这种语义修辞以构建意识形态、影响公众的重要工具。
2)“自然现象”隐喻。将疫情隐为某些恶劣的自然现象。如:
上述的例子以疫情为本体的隐喻,用“阳光”、“风雨”这两个词汇来形容疫情。这种语义修辞以构建意识形态、影响公众的重要工具。
1)“考试”隐喻。是指将疫情防空喻为一场“考试”,将疫情带来的人员求治及社会治理问题喻为“考题”,将取得的抗疫成果喻为“答卷”。如:
上述的例子以疫情防控为本体的隐喻,用“大考”、“考卷”这两个词汇来形容疫情。这种语义修辞以构建意识形态、影响公众的重要工具。
2)“比赛”隐喻。是指将疫情防空喻为“比赛”,用“比赛”的概念来认知疫情防空。如:
上述的例子以疫情防控为本体的隐喻,用“竞赛”、“赛跑”这两个词汇来形容疫情。这种语义修辞以构建意识形态、影响公众的重要工具。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新冠疫情下汉语术语的演变。首先解释术语的概念及其特性,然后把汉语术语的演变进行分析。对于汉语术语来说,它的演变有很大多原因,其演变方式也可能有多种。有的从形式构成方面的演变出现在混合词、缩合词、借用词和谐音词等。有的从语义方面的演变出现在新词新义、旧词新义、旧词再生和修辞语义等。
本人通过收集与新冠疫情的术语达成了一些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察研究的深入,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些术语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最终成了现代标准的术语。通过新冠疫情下汉语术语的演变,我们也充分意识到疫情对现代汉语术语的影响。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化,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极大满足了新造词的创造和使用者的要求。这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尽管事件仓促,新术语也有不够,但是它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人希望此次与疫情相关的术语能为今后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1) 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理论与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
([2])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汉语盘点,《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5])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