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艾青《我爱这个土地》与艾哈迈德.邵基《尼罗河》两首诗中的爱国主义

Document Type : Review papers

Author

Lecturer at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Arts & humanities, Suez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patriotism in Ai Qing's "I Love This Land" and Ahmed Shawky's "The Nile" by appreciating the themes of the two work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poetry art of the two poets Ai Qing and Ahmed Shawky. From then 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inant images of Ai Qing's "land" and Shao Ji's "Nile River" in the two authors' poems, and showing how "land" and "Nile River" symbolize the troubled motherland that gave birth to them, explain that these two images embody the two authors' deepest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as well as their profound and profound patriotic feelings of worry and indignation about the national crisis and the people's suffering. Finall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ai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oetr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use of language, Ai Qing's artistic methods of Western symbolism and impressionism, and Shao Ji's influence on poetry creation from the Renaissance School, and extract the two poets' poetic artistic creati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nfirm that they both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emphasize that they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Arabic poetry, especially in the creation of patriotic poetry.

Keywords

Main Subjects


摘要: 爱国是一种隐藏的感觉。祖国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身份、历史、文明和自豪感的象征,是公民的尊严。诗歌也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由此许多作家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来歌颂祖国之爱。《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战初期,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烈的追求。《尼罗河》诗篇是艾哈迈德.邵基在流亡期间也写下来的,他以歌颂尼罗河为主题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情怀,表达了他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望。本文通过研究艾青《我爱这个土地》与艾哈迈德.邵基《尼罗河》 的主题思想来简论两首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展现两个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异同。从此考虑到艾青“土地”和艾哈迈德.邵基“尼罗河”在两个作者诗中的主导意象,展现“土地”和“”尼罗河象征着生他养他们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这些象征手法,解释这两个意象凝聚了两个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之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的爱国主义感情。最后,本文旨在于通过考虑到语言运用以及艾青受到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以及邵基受复兴学派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就解释他们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取两个诗人在诗歌艺术创作当中的异同点,,确定他们俩在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他们为中阿诗歌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爱国主义诗歌创作方面。

关键词:爱国主义、土地、尼罗河、象征主义、异同点

 

 

 

 

简论艾青《我爱这个土地》与艾哈迈德.邵基《尼罗河》两首诗中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它包含了对自己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对自己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1]。艾青和艾哈迈德.邵基两个诗人是中埃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其中,艾青《我爱这土地》和艾哈迈德.邵基《尼罗河》两首诗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两首诗都成为了中埃诗歌创作最为经典的诗篇之一。下面本人首先来研究两首诗的爱国主义主题,其次考虑到艾青和邵基诗歌在艺术创作上的主要异同点。

  • 《我爱这个土地》中的爱国主义

 

  1. 艾青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2]他本来“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 使之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 诗作《大堰----我的保姆》,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又一位推动 ·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前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3]作品有《北方》、《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 《我爱这个土地》诗篇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4],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艾青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1938年11月,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就写下了这首诗。《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这首歌传唱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作为中国革命斗争健壮力量的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鼓舞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凝聚无穷勇气,保十勇敢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

  1. 《我爱这个土地》以爱国主义为主题

爱国主义是《我爱这个土地》的主题。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使用“土地歌颂”来传达诗人对祖国深厚浓烈的情感,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6]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为主题的代表作。

  • 以歌颂“土地”为主题内容

《我爱这土地》全诗本来是“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先分析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7]于是土地主题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整篇诗歌用“我爱这土地”作为主题和核心,通过对土地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直白地表达了艾青对土地的强烈感情。这与其它民族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圣洁”的自然神明不同,艾青没有赋予土地超自然的意义,而是将其置于人的视角下,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国大好河山,和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和谐局面。与此同时,作者借由对朝霞、霓虹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勾连出汉字、文化、历史等元素,实现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作者用“珍珠帘子”来形容可以凝聚民族团结意识的万里长城,充分彰显出民族团结和对祖国热爱的主题。”[8]从此,诗篇“表现了革命思想和独立自主的进步精神,以及对祖国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用“走向未来”的大气论调把全篇推向高潮,无论是诗歌结构还是语言气势”[9]都成功地表现出艾青对祖国的深挚的感情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愿望。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遇到的痛苦和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如果为中国土地遇到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祖国“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真诚地表达了艾青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被埋在了这块土地里,就连羽毛也在土地里腐烂了。可见,它一生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牺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诗句,使读者情感不断“深沉”,不断地从我们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艾青运用了“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中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的内涵。”[10]他把“土地”“河流”“风”“黎明”排比得成一组诗句,来描写了祖国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希望。“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这两句诗形象也充分地表现了艾青对土地的情怀。在对歌唱者进行一系列动态的描述后,第二节两句诗,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并以设问的方式,而把全诗成功地推向高潮。这一问一答的方式,艾青由上面借用鸟抒情突然转人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真正的、强烈的土地之爱,无疑使艾青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这一词也许达不到实际的感情强度,于是,其后又紧跟省略号——六个沉重的点,似乎涌动着地火般的激情,而更沉重地打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这首诗这样达到高潮,那炽热、深挚的爱国情怀真震撼人心。

  • 以“土地”为祖国命运的象征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艾青诗歌中的“土地”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他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他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土地”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在古今中外诗歌中“乌”的意象往往象征着“自由”,在生物界中鸟也往往因自由在大难临头之际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而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却选择了“抛弃自由”,在祖国危难之际选择与祖国共存亡。但这“抛弃自由”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不自由”,与其躲避战乱,成为无根浮萍,为国牺牲反而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而这种牺牲,是为了整个民族未来的光明与自由。因此诗中的“乌”抛弃自由,却达到了“最高的自由”,传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浓烈的情感。”[11]这首诗本来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烈的追求,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依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诗人选用了鸟这一具有特殊寓意的意象。首先,鸟在现代诗歌中常常作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象征意象出现。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深意就不言而喻了;其次,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诗人常以鸟自况以表明自身的处境。”[12]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13],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通读全诗,从“土地”“河流”“风” “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对人民那份深深的浓浓的爱。“土地” 是艾青所钟爱的一个独特的意象,在这里, 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 爱,对祖国的爱是艾青永远表达不尽的情愫。”[14]比如诗篇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人民苦难的意象,而且又表现出艾青深爱的土地是一片充满痛苦的土地,是体内有太多强烈流动悲伤的土地。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都造成严重破坏。这两诗句都表现出艾青对人民苦难在这一时期的深情关注。“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的这一句象征着祖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些诗句象征着诗人为这片土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希望死后能埋在这片土地里。这种牺牲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诗人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悲壮高尚的土地意象。

总之,《我爱这土地》作为一篇具有较高美感和思想性的诗歌佳作,表现了艾青诗歌中深厚的人民情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深入分析,在把握了它的结构、意境、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特点后,我们对艾青诗歌的审美品质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主题和意象融为一体

艾青诗歌中的主要主题是“爱国主义”,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以“土地”为核心的意象群“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土地”意象也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将他最真切的诗情都献给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土地”这一意象周围,作者苦心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爱的世界,这里有真实的土地,这里有自己最可敬可爱的生活困苦的劳动人民,这里有祖国广袤土地上悲哀而凄凉的风物地貌,这里有土地上生长的同样受苦受难的动物和植物。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土地”而展开,所有这一切都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15]比如他的 《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句真实而朴素的诗,唱出了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最真的爱国主义感情”[16],艾青是一个深受农民忧郁症困扰的人,而这种土地农民造成的忧郁,更增加了艾青对土地永恒的焦虑感。

在后来的诗歌中,他总是关注与土地融为一体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 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精神和土地上普通农民的生活和奋斗。在“土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普通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

艾青诗歌中“大地与太阳的意象具有双重内涵,它们既是艾青现实生活中情感缺陷的弥补,也是艾青理性追求的体现。”[17]太阳的意象在艾青诗中表达了了他灵魂与感觉的另一面,体现了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这些理想性追求。艾青是一个追求理想世界的倡导者,可以说,“没有对光明的追求,便没有艾青的诗。他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这说明诗人不倦的追求,既出于内心的渴望,又表现着自觉的意识。”[18]从此可以说,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意象都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其中可以看到诗人如何真诚地歌颂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艾青诗美风格着力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表达他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比如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 “忧郁”感觉的抒写

“忧郁”是渗透了艾青诗歌的灵魂,“艾青的诗歌的风格是带有由于和悲剧的色彩的,而在她的诗歌中这种摆脱不掉的忧郁也是构成艾青诗歌的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这也被称为‘艾青式’的苦难.然而艾青的诗歌中为何充满了这种悲剧精神。”[19]《我爱这土地》表现出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这种“忧郁”是内心深处热爱自己苦难祖国的一种自然流露。由此,这种悲伤表现在两点: “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20]

艾青的忧郁感觉气息是由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就构成的;另外在抗日战争中,艾青在北方地区,亲眼看到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情况,这与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古老传统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因此,这种“忧郁”不仅浸透了艾青对祖国、人民的深厚热烈,而且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诚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的是艾青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 口语的美和形式的自由开放

艾青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

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形式本来是艾青突出成就之一。“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这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新诗形式的自由性;一是新诗语言的口语美。[21]“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是形式上的口语化和内容上的形象化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而这二者又都是为充分表现诗人的主体情思服务的”[22],表现为口语的美和形式的自由开放。他不仅重新倡导自由体诗的,而且页追求更能表现动荡万变时代的诗的形式,以及新鲜、单纯和富于人间味的散文美。“在艾青的笔下,作为语言艺术的,是以“最散文的”口语为基础的;但是,他以这种“最散文的”口语写,又并非只是把口语分行排列;而是要能从中显示丰富形象。所以艾青更精辟地指出:以如何最能表达形象语言就是诗语言称为的那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23] 艾青诗歌语言朴素生动而意味深远,如《煤的对话》;他追求诗歌形式的自由性,写诗注重诗的内在旋律和节奏以及变化多样的形式,不受外形的束缚,任由内在情感的抒发,诗人情感的起伏自然形成韵律和节奏,使人感到自然流畅,如《手推车》。

  • 艾青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

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艾青的诗歌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明显的留有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诗歌的艺术痕迹。”[24]艾青写诗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然后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引发多层次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既明晰又有象征意蕴的形象。艾青的诗很自然地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却又能与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方式沟通,这是他诗艺通达的重要方面。“艾青诗歌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这与他在法国的留学经历以及他的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25] 那么,艾青曾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特别注重感觉的表现,所以,他的诗歌本来是由情感与光色复合而成的意象;他重视形式与内容、光色与意蕴之间的对应依存关系。因此感觉与表现世界的是艾青的独特创作方式。

总的来说,艾青诗作中强调捕捉即时的感觉、印象,不仅体现了艾青诗艺与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联系,而且也注重感觉印象,强调主观情感的渗入,这也是是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原则共通之处。 以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为中间环节,艾青的诗作一方面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另一 方面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取得内在联系,具有中西诗歌的特点。

  • 《尼罗河》中的爱国主义
  1. 艾哈迈德.邵基介绍

艾哈迈德·邵基(1868-1932),“是近代埃及和阿拉伯国家中影响最广泛的一位诗人,被誉为‘阿拉伯诗王’。”[26]。他于“1868年出生在埃及的一个贵族家庭,年幼时的邵基聪慧好学,在少年时期,他便展现了诗歌创作才华。1886年从开罗法律学院毕业,次年他被政府公费选派法国留学,学习文学和法律。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到各地游览,接触到了欧洲的文学和艺术流派,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诗歌含有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诗歌的创作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邵基是埃及近现代时期的诗人。一战爆发后,埃及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国,邵基得知此消息后愤然辞官,随后被英国人流放至西班牙。”[27] 他于1919年第一一战结束后,才回国了,“代表作有《狮身人面像》(1921)、《金字塔下》(1923)等,1927年阿拉伯各国诗人在一次隆重的集会上一致通过给邵基戴上“诗王”的桂冠。邵基是阿拉伯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拥有很高的阿拉伯古典文学造诣的同时,也全面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权威的观点认为,音韵和谐完美、想象丰富美妙和感情细腻敏锐是邵基诗歌艺术的三大特点,其诗歌无论于内容抑或技巧都是同时代人的翘楚。邵基还是现代阿拉伯第一个写诗剧的诗人。”[28]下面本人打算以艾哈迈德·邵基的《尼罗河》诗首为例,来展现邵基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1. 《尼罗河》诗篇的创作背景

从1891年至一战爆发前,邵基一直在宫中做官,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宫廷颂扬诗,是得国王宠幸的“宫廷御用诗人”。一战爆发后,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胸怀爱国主义的邵基愤然辞官,随后被英国殖民者流放至西班牙。邵基在流亡期间(1914-1918)也写下不少著名诗篇,他歌唱尼罗河,尤其是《尼罗河》这一首诗。“他创作了这首美妙的诗,歌颂尼罗河。他描绘了山谷及其人民的生活,并创造性地描述了它的辉煌、美丽和威严。然后他转向了古埃及人和他们的荣耀,乌姆·库尔苏姆 (Umm Kulthum) 唱着一首诗”[29],增添了它的辉煌和美丽:

بعض أبيات قصيدة "النيل" لأحمد شوقي

من أي عهد في القرى تتدفقُ وبأي كف في المدائن تُغدِقُ

ومن السماء نزلتَ أم فُجِّرت من عليا الجنان جداولًا تترقرقُ

وبأي عين أم بأية مزنة أم أي طوفان تفيض وتَفهقُ

وبأي نَولٍ أنت ناسج بُردة للضفتَين جديدُها لا يخلقُ

تسودُّ ديباجًا إذا فارقتها فإذا حضرت اخضَوضَر الإستبرقُ

أتت الدهور عليك مهدُك مُترَعٌ وحياضك الشُّرُق الشهية دُفَّقُ

تسقي وتُطعِم لا إناؤك ضائق بالواردين ولا خِوانك يَنفقُ [30]

 

它象大海一样奔流,

用潮水

哺育人们

和人们栽培的庄稼。

它是食用的麦粒,

又是作衣裳的棉花。

它是我们欢乐和希望的

永不枯竭的源泉!

为人民造福——

是它的生活准则。[31]

“邵基的诗歌创作分为流放前和流放后两大阶段。流放前他在宫中做官,思想和行动受到限制,诗歌的创作成就不大;流放后,他身离宦海,更多地接触到人民,受到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流放前,邵基在宫中做官,创作了不少的颂扬埃及国王的优秀诗篇。这一时期邵基的诗歌,清新明丽、朴实自然,具有韵律美,富含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流放后,邵基看到自己深爱的家国沦落到英帝国主义手中,于是他拿起诗歌作为武器,去控诉殖民者的残暴行径。”[32]这一时期邵基的诗歌,铿锵有力、雄浑大气,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及人民的深深思念之情,他始终可怜祖国。在他欢迎开斋节的诗中,他怜悯埃及,并表示在其目标实现之前不会有开斋节:

وطني أَسفتُ عليك في عيد الملا وبكيتُ من وَجد ومن إشفاقِ [33]

我的祖国,在开斋节我为你感到难过,我因喜悦和同情而哭泣。

 

  1. 《尼罗河》以爱国主义为主题

邵基《尼罗河诗》似乎是一部文学史诗,歌颂了对尼罗河的热爱、对尼罗河的描述、对尼罗河本质的描述,讲述了尼罗河的一些历史,并传承了当时的文明。

  • 以歌颂“尼罗河”为主题内容

诗人以歌颂尼罗河为主题的主线来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及人民的深深思念之情。“一战后,邵基回到祖国,这时正值埃及民族独立解放时期,邵基关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他真实地记录下了埃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了埃及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他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望。”[34]他在诗中尽情讴歌礼赞自古以来哺育着埃及人民的神圣的尼罗河,倾注了对饱经蹂躏的伟大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了对英国殖民者的痛恨、对祖国和人民的遭遇深深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邵基使用一种以感叹为目的的疑问句风格,他站在伟大的尼罗河前面,与他交谈,询问他的一些想法:“尼罗河源自天堂,而不是非洲高原的湖泊”。诗人继续对这条河的惊叹,它是雨水从天而降的,或者它是由溢流形成尼罗河的湖泊之一形成的?,之后诗人完成了他的诗篇。赞美河岸披着绿草的衣裳,它的原地总是固定的,但是河岸却时时变化。

这样,第一节诗将尼罗河想象成一个人,并问他多久以前它开始流动,以及它的善良和给予的源泉是什么,他用向他所经过的许多城市伸出的手来象征这一切。这里有一个比喻,诗人想象尼罗河是一个向他询问的人,正如他想象他是一个有手掌的人一样。

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想知道它的源头:它是来自天堂的礼物,还是一条河流,从天堂的高处以溪流的形式流淌,直到下降到地上……在这节诗中,指埃及人包围这条河的神圣性。这是尼罗河的纯净和甘甜及其流动速度的隐喻。后来诗人不仅把尼罗河的水比作纯金,形容尼罗河的泥很香,为了说明它对埃及人的用处,而且赞扬尼罗河力量的稳定,诗人将尼罗河比作一位受人崇拜之神。

在邵基看来,尼罗河不仅仅是诗人塑造的形象,它是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细节的品味的混合体,更是埃及历史中流淌的生活。 尼罗河是埃及个性的体现,邵基以诗歌中最好的方式和摄影中最美丽的方式描绘和展示了这一个性。邵基的诗意形象将尼罗河的美丽与埃及的历史时刻以及人与祖国之间的辫子结合在一起,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向尼罗河歌唱。

  • 以“尼罗河”为祖国命运的象征

邵基继续赞扬尼罗河,以尼罗河为祖国命运的象征。他说:“自古以来,有一位伟大的伟人用尼罗河的水浇灌人们,并且不会感到无聊或疲倦,因此尼罗河的水比黄金更珍贵。灵魂和思想得到淬炼,无论你从人们那里浇灌什么人,无论他们是谁,无论你经过多少个劫,你深处和岸上的黑泥仍然表明你的伟大”。

这样,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与辉煌……有了水,才有人类文明;有了水,才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生命”。[35]尼罗河水流汹涌,激起巨浪,穿透两岸,甚至延伸至两岸土地,形成良善发展的状态。 当人们的挫败感消失时,他们就会感到振奋并开始在地里种植庄稼。 生命重新回到了埃及大地,大地很快变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宣告了生命战胜死亡的奇迹。 毫无疑问,邵基把尼罗河描述为最好的代言人,并通过他展示了埃及动荡的民主运动和最终胜利的信心。

直到他提到尼罗河以及它是埃及生命和文明的源泉时说道:

أصل الحضارة في صعيدك ثابت ونباتها حسَنٌ عليك مُخلَّقُ [36]

它是文明、稳定和美丽的起源

 

另外,邵基常常对发生的重大事件感兴趣。 他于 1907 年创作纪念登沙瓦伊的诗,也是关于丁沙瓦伊事故一年后的记忆,目的是为她的囚犯请求赦免,其中对这场悲剧进行了令人心酸的描述。邵基在《依依长忆淡水洼》中这样写道:

نُوحِي حمائمَ دنشوايَ وروِّعي شعبًا بوادي النيل ليس ينامُ

إن نامت الأحياء حالت بينه سحَرًا وبين فراشه الأحلامُ

مُتوجِّعٌ يتمثل اليوم الذي ضجَّت لشدة هوله الأقدامُ

السوط يعمل والمَشانق أربع مُتوحِّدات والجنود قيامُ

والمستشار إلى الفظائع ناظرٌ تدمى جلودٌ حوله وعظامُ[37]

 

尼罗河畔众乡亲,

创巨痛深今更甚,

阴霾沉沉脚步紧,

四座绞架当众立,

大兵凶残挥鞭急,

骨碎身裂鲜血溅,

“顾问”欣赏好美景。[38]

 

1906年的“登沙瓦伊事件”中,几名英军士兵在潭水村猎鸽子,践踏农民的田地,在与村民的冲突中,一名士兵在逃跑时中暑身亡。但英国殖民者却以因为士兵的死是村民造成的为由,村民被绞死或奴役。

尼罗河畔的大众同胞遭受了巨大的伤痛,表达出作者对人们不幸遭遇的同情。“阴霾”二字更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绞架”“凶残”“鲜血”这些词语则体现了英国殖民者用暴力手段让无辜百姓身碎骨裂。面对同胞的不幸遭遇,邵基以笔墨代利剑,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邵基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将自己的命运同家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

事实上,邵基在这首诗中对尼罗河的伟大、雄伟、过去、现在和永恒的描述并不比邵基更有创意《尼罗河国歌》。他创作了一首优美的国歌供青年和公民演唱,他说:

النيل العذبُ هو الكوثرْ والجنة شاطئه الأخضرْ [39]

甜蜜的尼罗河是天堂的绿色河岸

 

自然环境对埃及的文学创作以最大的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篇古代埃及铭文曾写道:“天上的尼罗河,你命令它服务于外国人以及生活在山地的所有能够行走的动物,而真正的尼罗河,它来自低洼之地,只服务于埃及人。”[40]邵基成功地借鉴古代文学遗产为利用埃及丰富的地理文化遗产抒发了祖国之情。“我们无比珍贵。象龙涎香一样,她的两岸碧波荡漾,四际芬芳。尽管她泥沙浑浊,却使世界上最美丽的江河黯然失色,神圣、浩瀚的尼罗河啊,是我们永恒的母亲”[41]

简单地说,邵基继续歌颂爱国主义,为全体公民唱响自由的旋律,让大家听到人性的最高意义,直到1932年去世。在他去世后,他的诗歌仍然并将永远是智慧、自由和不朽的象征。邵基享受清新自然与感情丰富的诗境,邵基的诗歌清新自然,感情丰富,是那个时期“给阿拉伯诗歌重新带来力量、恬静和地位”的人。他的许多诗篇不仅表达了这样的启蒙主张,而且用诗歌积极反映埃及人民的社会生活,如建立埃及银行和成立埃及大学等。他写的许多诗有些成了爱国主义的歌曲,在青年中广泛流传。

  1. 邵基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主题和意象融为一体

邵基诗歌中的主要主题是“爱国主义”,主要意象是“尼罗河”和“金字塔”。在他的诗歌中总是以“尼罗河”为核心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埃及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邵基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邵基的大部分诗作都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你可以在他的诗集中看到,我们也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而且他的诗句中对祖国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神圣和崇拜的程度,使之沿着智慧和谚语的道路,历经岁月、代代相传,在公民的灵魂深处激发出对祖国的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正如他在 1920 年流亡返回埃及后所说:

ويا وطني لقيتُك بعد يأس كأنيَ قد لقيت بك الشبابا

ولو أني دُعيتُ لكنتَ ديني عليه أُقابِل الحَتم المُجابا

أُديرُ إليك قبل البيت وجهي إذا فُهتُ الشهادةَ والمَتاب ا[42]

 

哦我的祖国,绝望后遇见了你,就像年轻时遇见了你

如果我被召唤,你就会成为我的信仰,满足不可避免的答案

当我死时,我在天房面前转向你

在这些诗句中,邵基把他的祖国置于宗教之上,当他见到他的主时,他将脸在神圣的天房前就转向他的祖国。

他在流亡期间说道:

"وطني لو شُغلتُ بالخلد عنه نازعتني إليه في الخلد نفسي"[43]

我的祖国,如果我忙与天堂的生活,我的灵魂就会挑战我自己而趋向生活在其中。

也就是说,如果他远离了故乡,定居在永恒的乐园里,他的灵魂仍然会思念故乡,趋向故乡。他又说:

[44]" لا تلوماها أليست حرة وهوى الأوطان للأحرار دين؟"

别怪她,她不是自由的吗,对祖国的热情是自由人民的宗教吗?

而在思念祖国的诗篇中,邵基在安达卢西亚的流亡期间,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与日俱增。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英国军事当局下令流放,他离开祖国的流亡时间只有短短大约一年。五年了,分离的悲痛与日俱增,流亡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流亡助长了他的火焰,他开始唱起思乡之歌。他的《安达卢西亚的汉主义》对你来说就足够了,他在1919年创作的那首不朽的诗,他在诗中反对布赫图里的汉主义。他在开头说:

اختلاف النهار والليل يُنسي اذكرا لي الصِّبا وأيام أُنسي

وسَلا «مصر» هل سلا القلب عنها أو أسا جُرحَه الزمانُ المُؤسِّي[45]

白天和黑夜的区别让我忘记。提醒我早晨和我会忘记的日子

问“埃及”,心是否因此而得到安慰,或者是否因悲惨的时光而受到伤害?

邵基总是以尼罗河、金字塔等意象来赞美埃及的伟大,他非常善于把爱国主义主题与尼罗河、金字塔等意象团结在一起,他对埃及的热爱主导了他的感情,他常常歌颂埃及的伟大,歌颂它的辉煌,他的诗歌中也洋溢着这种崇高的意义。他在 1914 年创作的一首诗中,在向埃及、尼罗河和金字塔致意时说道:

"يا راكب الريح حيِّ النيلَ والهرما وعظِّم السفحَ من سيناء والحرَما "[46]

乘风而行的人们啊,赞美尼罗河和金字塔,赞美西奈山脚和圣所的伟大

为了继续他伟大的国家角色,邵基赞扬了女权主义的复兴。他是妇女复兴的支持者和捍卫者,1924年,他在阿兹巴凯亚公园剧院向一大群埃及妇女朗诵了这首诗,并给这首诗取了个诗集的标题:“埃及以其更新的女性为重新复兴荣耀”, 他说:

قُم حيِّ هذي النيِّراتِ حيِّ الحِسان الخيِّراتِ

مصر تُجدِّد مجدها بنسائها المُتجدِّداتِ [47]

起来赞美这些最美丽、最善良的杰出女人

埃及以其更新的女性为重新复兴荣耀

  • 邵基诗歌的语言感和熟练的音乐本能

艾哈迈德·邵基有着敏锐的语言感和熟练的音乐本能,善于选择词语相互结合,产生令人愉悦、吸引耳朵的旋律。他的诗歌旋律纯净,音调优美,阿拉伯语只有少数人知道。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诗歌以其雄浑的语言、绚丽的诗乐、广阔的视野以及对古今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而著称。 他模仿过去的伟大诗人,在许多诗歌中超越了他们,并通过引用西方诗人和欧洲文化,给阿拉伯诗歌带来了一些创新,他在创新方面走了很长一段路,特别是在他流放归来后。”[48] 他创作了多部充满艺术、音乐和美感的诗剧,如《克利奥帕特拉之死》、《莱拉王》、《安塔拉》等。

邵基被称为“诗人王子”。他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有能力的诗人,在诗歌的领导地位上,他的同侪和同时代人都无法与他相媲美,所以他被称为“诗人大师”或者 “诗人领袖”。1927 年,在埃及为他举办的节日上,阿拉伯世界的杰出诗人齐聚一堂,他们为他举起了领导旗帜,宣誓效忠他。诗人哈菲兹·易卜拉欣对他说:

أميرَ القوافي قد أتيتُ مُبايِعًا وهذي وفود الشعر قد بايعَت معي[49]

诗歌王子啊,我来宣誓,而且这些诗歌代表团也跟我宣誓了

然而,“诗人领袖”这个称号还不足以介绍他和突现他的地位,对他来说最好的称号是“最伟大的阿拉伯诗人”,并称他为“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邵琪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是本能和灵感的流溢,而不是环境或虚假造作的产物。 因此他的爱国诗篇才显得雄浑、博大、深邃、精彩。

  • 复兴学派对邵基诗歌创作影响

“艾哈迈德·邵基属于复兴学派,该学派由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创立,其基础是复兴沉睡已久的阿拉伯语。巴鲁迪和他之后的学生艾哈迈德·肖奇和哈菲兹·易卜拉欣用许多永恒的珍珠丰富了阿拉伯诗歌。”[50]他坚定了阿拉伯文学基础,成功地用阿拉伯中古时期大诗人艾布·努瓦斯,布赫图里、艾布·泰马姆和穆太奈比等的优秀作品为借鉴,不仅掌握近代诗人巴鲁迪等诗作的精髓,而且又汲取西方优秀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独特风格。“艾哈迈德·邵基的诗歌之路与穆塔纳比等黄金时代的诗人相似,他的诗歌包含了普遍智慧,同时也保留了阿拉伯语的健全起源。在他的诗歌中,他将阿拉伯生活与其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生活结合起来,包括适合埃及阿拉伯环境的细节。”[51]他的诗歌带有某种古风,但同时又体现出诗人的个性和时代的精神。

  • 艾青和邵基诗歌艺术创作当中的异同点
  • 从主题内容和意象对象方面
    • 主题和意象融为一体

两个诗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艾青以土地为意象对象,邵基以尼罗河为意象对象。艾青诗歌中的主要主题是“爱国主义”,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以“土地”为核心的意象群“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土地”意象也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将他最真切的诗情都献给了中国农村和农民。艾青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另外,邵基以歌颂尼罗河为主题的主线来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及人民的深深思念之情。他诗歌中的尼罗河赞扬以及尼罗河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堪称“尼罗河的歌者”,尼罗河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这一意象本来是埃及民族精神的象征,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 两个诗人诗中具有强烈朴实的意象

艾青“土地”和邵基“尼罗河”是两个作者诗中的主导意象,“土地”和“尼罗河”象征着生他养他们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这两个意象凝聚了两个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两首诗的题目和诗句都是直抒胸臆,这真实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爱国情怀情结。由此可见,艾青和邵基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 两个诗人诗中具有“忧郁”感觉气息

“忧郁”是渗透了两个诗人的灵魂,他们俩的诗歌的风格是带有由于和悲剧的色彩的,而在诗中的忧郁也是构成他们诗歌的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两首诗中包含着“忧郁”的调子,享受着深深的忧伤。艾青诗歌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这与他在法国的留学经历以及他的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爱这个土地》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被暴风雨打击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也被称为‘艾青式’的苦难,然而艾青的诗歌中为何充满了这种悲剧精神。另外还有《尼罗河》中“它是我们欢乐和希望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等这些诗句具有忧郁悲怆的感情。两首诗表现出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这种“忧郁”不仅是内心深处热爱自己苦难祖国的一种自然流露,而且也是两个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的现实苦难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反映以最大的程度上包含着他们俩热切的爱国情怀。

  • 从语言和形式方面
    • 艾青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邵基有着敏锐的语言感和熟练的音乐本能

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这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新诗形式的自由性;一是新诗语言的口语美。 “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是形式上的口语化和内容上的形象化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而这二者又都是为充分表现诗人的主体情思服务的,表现为口语的美和形式的自由开放。他不仅重新倡导自由体诗的,而且页追求更能表现动荡万变时代的诗的形式。

邵基有着敏锐的语言感和熟练的音乐本能,善于选择词语相互结合,产生令人愉悦、吸引耳朵的旋律。他的诗歌旋律纯净,音调优美。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诗歌以其雄浑的语言、绚丽的诗乐、广阔的视野以及对古今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而著称。 他模仿过去的伟大诗人,在许多诗歌中超越了他们,并通过引用西方诗人和欧洲文化,给阿拉伯诗歌带来了一些创新,他在创新方面走了很长一段路,创作了多部充满艺术、音乐和美感的诗剧,如《克利奥帕特拉之死》、《莱拉王》、《安塔拉》等。他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有能力的诗人,所以他被称为“诗人大师”或者 “诗人领袖”

  • 艾青的诗歌也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邵基继承了阿拉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邵基不仅继承了阿拉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取了欧美文学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他的诗歌在埃及文艺复兴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他一生致力于诗歌文学创作,创作了大量诗歌,将诗歌引入了阿拉伯诗歌世界,从而丰富了阿拉伯文学。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他以原始的诗歌形式享受时代气息,推动诗歌走向阿拉伯世界进步和发展的新高峰。1927年,《邵基诗选》重版时,艾哈迈德·绍基被誉为阿拉伯“诗王”。他在阿拉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无人能否认他在阿拉伯诗歌的复兴和发展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 艾青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邵基受复兴学派对邵基诗歌创作影响

艾青的诗歌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明显的留有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诗歌的艺术痕迹。艾青的诗很自然地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却又能与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方式沟通。艾青曾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特别注重感觉的表现,所以,他的诗歌本来是由情感与光色复合而成的意象;他重视形式与内容、光色与意蕴之间的对应依存关系。艾青的诗作一方面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另一方面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取得内在联系,具有中西诗歌的特点。

“艾哈迈德·邵基属于复兴学派,该学派由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创立,其基础是复兴沉睡已久的阿拉伯语。他坚定了阿拉伯文学基础,成功地用阿拉伯中古时期大诗人艾布·努瓦斯,布赫图里、艾布·泰马姆和穆太奈比等的优秀作品为借鉴。他不仅掌握近代诗人巴鲁迪等诗作的精髓,而且又汲取西方优秀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独特风格。艾哈迈德·邵基的诗歌之路与穆塔纳比等黄金时代的诗人相似,他的诗歌包含了普遍智慧,同时也保留了阿拉伯语的健全起源。在他的诗歌中,他将阿拉伯生活与其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生活结合起来,包括适合埃及阿拉伯环境的细节。他的诗歌带有某种古风,但同时又体现出诗人的个性和时代的精神。

总的来说,艾青和邵基诗歌中的相同之处都是以爱国主义为诗歌主题,用土地和尼罗河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另两位诗人诗歌中的不同之处都表现在语言和形式方面,一、艾青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但是邵基有着敏锐的语言感和熟练的音乐本能。二、艾青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但是邵基继承了阿拉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三、艾青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但是邵基受复兴学派对邵基诗歌创作影响。

  • 结论

艾青和邵基作为决定以实际行动为手段、以文字为载体、以诗歌为手段的两名诗人,将自己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两个诗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艾青以土地为意象对象,邵基以尼罗河为意象对象。艾青《我爱这土地》这一首诗具有曲调舒缓与歌词简洁,承载了艾青对中国的深厚的爱意与对民族和自由的追求,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也为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作家带来了巨大的鼓舞。邵基也是埃及近现代爱国主义诗人,他的富有爱国主义的《尼罗河》诗篇,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诗歌中洋溢的家国意识与民族观念,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说邵基成功地代表了埃及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埃及民族文化的精髓,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从主题和意象方面可以说,爱国主义无疑是艾青和邵基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我爱这土地》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面对日寇入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诗人对祖国炽烈而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尼罗河》也运用了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他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和尼罗河为埃及人善良与给予的象征价值,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另外,艾青土地的意象和邵基尼罗河的意象运用凝聚了两个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之爱。土地与尼罗河不仅是祖国命运的象征,而且也体现了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也代表了两个诗人对其上朴素劳动者和农民的关注。

从艺术方面可以说,艾青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与印象派的艺术手段以及邵基受复兴学派对土地诗歌创作的影响都促进了中阿诗歌创作,给中阿文学重新带来力量、恬静和地位。艾青的“散文美”表现为口语的美和形式的自由开放,邵基也有着敏锐的语言感和熟练的音乐本能,善于选择词语相互结合。两位是个深深感染了忧郁感觉的诗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他们对祖国怀有永恒的忧患感。最后,艾青和邵基具有独特的意象与主题团结的能力,其中土地意象、尼罗河象征与爱国主义之主题融合为一体。在“土地”、“尼罗河”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两位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普通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

 

[1] 赵树海:《浅谈专业课上如何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明日》,2018年第27期。

[2] 方芳,王老实:生命的歌唱——《我爱这土地》赏析,《辅导员中旬刊》 ,2011年6期。

[3]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第5页。

[4] 邹创:《我爱这土地》赏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9期。

[5] 马玲:艾青《我爱这土地》意象赏析,《魅力中国 》 2013年17期,第64页。

[6] 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7] 吴礼明:《例谈阅读现当代诗歌的难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04年,第30页。

[8] 曹津源:《我爱这土地》导读,《教育常识》2012-01-02

[9] 曹津源:《我爱这土地》导读,《教育常识》2012-01-02

[10] 王宜振:谈《我爱这土地》,《少年文艺》 2008年4期。

[11] 陈馨最高的自由:《我爱这土地》中“鸟”意象之解构,《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7年 第7期。

[12] 张徐: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新诗赏析》,2016-10-17。

[13] 王江波:《艾青诗选》感受爱国情怀,《商洛日报》,2021年01月21日。

[14] 马玲:艾青《我爱这土地》意象赏析,《魅力中国 》 2013年17期,第64页。

[15] 刘如鹏:《太阳下,泪水浸透的土地》, 《西江月 》2011年第29期。

[16] 孔汝煌: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1第195页。

[17] 申洁玲:《亲情及其超越──论艾青诗歌中大地与太阳意象的双重内涵》,《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8] 张炯 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第226页。

[19] 陈城:《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浅析》, 《北方文学.下旬刊》 2012年12期。

[20] 济南市:《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教学参考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1] 黄科安:《散文美:艾青诗歌形式的自由性探寻》,《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22] 刘萍,吕进:《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的再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

[23] 艾青:《艾青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第三卷,第45页

[24] 白亚光:《浅谈艾青诗歌的特色》,《青春岁月》 2014年第四期。

[25] 李娅颉:《艾青诗歌的忧郁气质与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传统》,《长安学刊》|2015年第1期|

[26] 许霄玮:《埃及诗人艾哈迈德·邵基的儿童诗歌特点研究》,《掌桥科研 》2014。

[27] 赵冲:《艾哈迈德·邵基诗歌体现的爱国主义情结探析》,《 鸭绿江》 2020年21期。

[28] 郭黎译:《阿拉伯现代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29]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30] د. زكي مبارك : احمد شوقي، مطبعة دار الجبل، بيروت ،1988 ،صفحة 53 .

[31] 郭黎译:《阿拉伯现代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2] 赵冲:《艾哈迈德·邵基诗歌体现的爱国主义情结探析》,《 鸭绿江》 2020年21期。

[33]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34] 赵冲:《艾哈迈德·邵基诗歌体现的爱国主义情结探析》,《 鸭绿江》 2020年21期。

[35] 陈勇毅:《遥望与重塑》,《绿叶》 2000年,第二期。

[36]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37] أحمد شوقي: الشوقيات، مطبع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القاهرة، 2012، صفحة 295.

[38] 赵冲:《艾哈迈德·邵基诗歌体现的爱国主义情结探析》,《 鸭绿江》 2020年21期。

[39]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

[40] 郭丹彤:《论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化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四期。

[41] 梁立基,陶德臻:《外国文学简编: 亚非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03页。

[42]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43]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44]51.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45] 51.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46]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47]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48]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49]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صفحة 51.

[50] ضحى حمادة: تعريف مدرسة البعث والإحياء ونشأتها، المرسال ، ١٣ ديسمبر ٢٠٢٢ .

[51] محمد أمين:محطات من حياة أمير الشعراء أحمد شوقي، شبابيك ، 15 أغسطس ٢٠٢3

  1. 中文参考书
    1. 王江波:《艾青诗选》感受爱国情怀,《商洛日报》,2021年01月21日。
    2. 赵冲:《艾哈迈德邵基诗歌体现的爱国主义情结探析》,《鸭绿江》2020年21期。
    3.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
    4. 赵树海:《浅谈专业课上如何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明日》,2018年第27期。
    5. 陈馨最高的自由:《我爱这土地》中“鸟”意象之解构,《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7年第7期。
    6. 张徐: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新诗赏析》,2016年10月16日。
    7. 李娅颉:《艾青诗歌的忧郁气质与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传统》,《长安学刊》2015年第1期。
    8. 许霄玮:《埃及诗人艾哈迈德·邵基的儿童诗歌特点研究》,《掌桥科研 》2014年。
    9. 白亚光:《浅谈艾青诗歌的特色》,《青春岁月》 2014年第4期。
    10. 邹创:《我爱这土地赏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9期。
    11. 马玲:艾青我爱这土地意象赏析,《魅力中国 》2013年17期。
    12. 曹津源:《我爱这土地》导读,《教育常识》2012年1月2日。
    13. 陈城:《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浅析》, 《北方文学.下旬刊》 2012年第12期。
    14. 方芳,王老实:生命的歌唱——《我爱这土地》赏析,《辅导员中旬刊》 ,2011年第6期。
    15. 刘如鹏:《太阳下,泪水浸透的土地》,《西江月 》2011年第29期。
    16. 王宜振:谈《我爱这土地》,《少年文艺》2008年4期。
    17. 济南市:《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 刘萍,吕进:《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的再思考》,《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
    19. 吴礼明:《例谈阅读现当代诗歌的难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04年。
    20. 黄科安:《散文美:艾青诗歌形式的自由性探寻》,《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21. 孔汝煌:《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1日。
    22. 陈勇毅:《遥望与重塑》,《绿叶》 2000年,第2期。
    23. 郭丹彤:《论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化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24. 郭黎译:《阿拉伯现代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5. 申洁玲:《亲情及其超越──论艾青诗歌中大地与太阳意象的双重内涵》,《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6. 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
    27. 艾青:《艾青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三卷。
    28. 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9. 梁立基,陶德臻:《外国文学简编: 亚非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
    • المراجع العربية
    1. محمد أمين: محطات من حياة أمير الشعراء أحمد شوقي، شبابيك ، 15 أغسطس ٢٠٢3.
    2. ضحى حمادة: تعريف مدرسة البعث والإحياء ونشأتها، المرسال ، ١٣ ديسمبر ٢٠٢٢.
    3. 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رافعي: شعراء الوطني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2020.
    4. أحمد شوقي: الشوقيات، مطبعة مؤسسة هنداوي، القاهرة، 2012.
    5. د. زكي مبارك: احمد شوقي، مطبعة دار الجبل، بيروت ،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