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社会学评《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中国社会与政治腐败

Document Type : Original Article

Author

chinese departmet-helwan university

Abstract

"I'm Not Pan Jinli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Liu Zhenyun's creation; in this work, Liu Zhenyun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problems of daily life in China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by narrating the story of a woman who was slandered by her husband as "Pan Jinlian" ; In particular, Liu Zhenyun often uses the process of "from small to big" when developing the storyline of his creation; small problems in the family reflect the big problems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is way, writers start from family problems to reflect the social system.
This thesis criticizes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social life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in "I am not Pan Jinl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ociology,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ry sociology, literary sociology,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How to 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to deeply describe society, how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an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social phenomena in "I Am Not Pan Jinl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society; that is, the corruption of Chinese social life and politics, Explain how Liu Zhenyun uses the method of this creation to reflect class conflicts, and also explain how the writer uses absurd satire and humor to deeply reflect the Chinese social life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discussion works in "I am not Pan Jinlian" How t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ology.

Keywords

Main Subjects


基于文学社会学评《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中国社会与政治腐败

摘要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创作中的一个最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刘震云通过叙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故事来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日常生活的问题与政治的腐败;尤其刘震云一般在展开其创作的故事情节时常常使用“因小到大”的过程;从家庭的小问题就反映了中国社会里面的大问题;这样的作家揭露了中国社会与政治的体制。

 本论从文学社会学角度来批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中国社会生活问题及政治腐败,主要讨论下面的重点;文学社会学的定义、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相影响、怎么使用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深刻地描写社会,也怎么解决社会问题、从文学社会角度客观地反映出来《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社会现象;即中国社会生活及政治腐败、解释出来刘震云怎么使用本创作的方法“因小到大”来反映阶级矛盾、也解释作家怎么使用荒诞讽刺与幽默以便深刻地反映《我不是潘金莲》里的中国社会生活及政治腐败,讨论作品怎么体现 社会学的特点。

一、讨论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主题的前研究论文

   以前,有很多研究论文关注分析《我不是潘金莲》,例如;

  • 江松的“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不是潘金莲》探析”;论文深刻地反映女性内心的呐喊,也从性别差异的现象来探讨女性主义色彩,也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 白明利:“真做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精神现象学分析”,该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运用现代哲学理论,分析出来《我不是潘金莲》者不小说。
  • 陈金钊的“"实用"法律观所衍生的悲剧——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样本的分析””论文,该论文解释出来法律的缺点  也揭示了这样的缺点怎么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 陈光的“《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分析”论文;该论文从叙事题材处理、叙事视点利用与叙事语言的选择三方面来分析小说。

关键词:

文学社会学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社会问题  政治腐败

  • 文学社会学的定义

  我们为了给文学社会学一个定义,首先要提出来文学和社会学的定义,后来提出来文学社会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文学的表现形式是;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寓言与童话等  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主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社会学是一门主要注意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社会事实、社会结构、历史和社会里的文化现象的科学,社会学分为很多的专业例如;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恐怖主义社会学与语言社会学等

那么文学社会学是一门把文学和社会学融合在一起的跨学科   也是一种批评视角,既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社会学主要重视文学所表达的社会事实的总体条件及其作用。

         批评家和研究生从文学社会学这个批评视角来研究、阅读和分析文学创作中的社会面貌、社会改变、历史及社会问题,我们这样使用社会学视角来研究别的艺术种类,就是文学,因此可以说这样的研究种类就变为跨学科研究。

 

  • 文学社会学的起源

        文学社会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他最早注意到了文学与艺术、历史及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创造了很多解释了社会、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的创作例如《论科学和艺术》。

       1920年文学社会学已经进入中国,中国作家通过在《新中国》杂志里出版的《新文学概论》文章开始介绍了西方的社会学思潮,然后19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家介绍了马克思的文学社会学思潮,然后这个思潮 改为一个文学研究视角。

  • 文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 

         上述笔者提出了文学和社会学的定义,从两门科学的定义本人 意识到文学和社会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文学与社会学之间从最早有密切的关系,原因就是

  • 文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是人类学科

两个科学关注人和所发生在社会的问题。文学主要注意描写人 这个人在社会上活着了,这个人肯定遇到社会问题,所以文学创作中必须描写社会背景、社会面貌、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及改变  来表示人在社会生活情况下怎么过日子,怎么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还描写人的性格和思想方法怎么在任何社会情况下可以发生改变了。

  • 中国文学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学最早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分为两个主要部分,1919年之前后的中国社会,下面本人再解释1919年之前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

一、1919年之前的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1919年之前的中国社会可以分为中国原始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

  • 中国原始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原始社会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那时候社会生活很简单,人们那时没领悟自然现象,他门对自然现象觉得害怕,他们幻想着征服自然,所以他们创造了神话传说以便反映他们的感情、他们遇到的社会问题及现象,也他们怎么克服这些社会困难。那时神话传说依靠了口语,因为文字那时没出现了。

 

         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英雄人物,在神话传说里作者将人物描述为具有强力为征服自然力量 ,这样神话传说美化了围绕人们的社会现象,也以人物美化为英雄人物,从这儿浪漫主义出现了。

 

         实际上,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肯定了文学和社会之间的最早密切关系,例如《山海经》这个创作是先秦时期出现的最早神话,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因为内容包括神话、民俗、宗教、传说、礼仪   天文、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与医药等。

 

      《山海经》反映了许多民间传说的妖怪、原始社会和文化的信息。《山海经》对我们提出了中国神话最早的分类,《山海经》也记载了民族之间的战争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特点。

 

         从上述的引文笔者看到中国文学出现的原因就是原始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这是文学和社会最早的关系。中国原始社会上的浪漫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条件。

 

 

  • 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自(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到1912年清朝)            当时的社会是阶级社会的,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占有土地,赶走原来的土地所有者,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所以当时社会分为两个阶级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每一个阶级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教育方法和思想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这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

这个时期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所有生活方面,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 主要哲学思想、社会特点及社会的一些问题,例如;《诗经》   《左传》、《战国策》、《楚辞》 、《三国》,《水许》、《聊斋志异》与 《红楼梦》等,这些作品都具有历史性的,因为它们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历史(王朝的历史),上述的作品也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文化及每一个王朝的社会面貌,例如《诗经》;这个作品深刻反映了从殷周时期到春秋中叶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劳动生活、战争生活、传统习俗 、婚姻,甚至动物、植物 及天象等方面。

        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创作的大概部分主要具有历史性的,创作也具有浪漫主义的;这是为了两个原因 ;第一 :作家为满足统治者  而歪曲了社会现实,也反映虚假的社会,以及美化了过去和自然  第二: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世界隔绝,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不要西方的自由思想进入中国 。

         1840 年(鸦片战争时期)封建社会结束了,作家开始觉得自由 其中鲁迅,是第一个作家在1918年创造了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作品就是《狂人日记》,在这个作品中他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恨增,他也通过这个作品反映了这个社会怎么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

、191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1919年5月4日是中国社会历史最重要的日子,在这个日子“五四运动”在北京发生了,以青年学生为主,工人、下阶层人和市民参加这个运动,这个运动是为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而爆发的运动,农民的起义和资产阶级的革命都改变了封建制度的阶级斗争。

从这个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跟西方国家社会交流,西方的自由思想、新社会思潮(妇女解放、教育发展等)与文艺新思潮(现实主义、人道主义、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等)越来越进入中国。

从五四运动以来具有新风格的小说开始出现了,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和《故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和《憩圆》等,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子夜》等,这些作品都对旧社会、旧制度作出深刻的控诉,这些作品也描写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中怎么失去他们的价格和尊严、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怎么失去了她的尊严和实体。

1949年10月1日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时期,50年代的开头经济、社会、手工业和农业都发展了 人民的收入增长了,这当然丰富文学创作,有很多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描写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文学题材也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而多样化和蓬勃发展的;例如农村题材创作“《卖烟叶》、《实干家潘永福》等”、革命历史创作“《红旗谱》、《铁路游击队》、工业题材创作“《上海的早晨》、《三家巷》”等 这些创作描写了社会变革对传统农村、经济、历史等的全面冲击 也描写新社会的面貌及社会的新结构(没有阶级的社会)。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的政策,这是为了两个原因;第一:对共产党内外的资本主义分子作斗争,第二:维护与巩固他在党内的权力。毛泽东的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完全错误的,在“文化大革命”下“四人帮”·集团出现了,这个集团对人民犯下了罪行,这个时期的事件影响了社会,社会过了10年内乱。

上述提出的社会动荡对文学有大的影响,这个是文学停止的阶段,因为毛泽东那时提倡两个文学理论就是;“高大全”·与“三突出”·这两个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压迫下,许多优秀的作家被迫害致死,那时候浪漫主义的创作传播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少出现了。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审判了,然后文学创作再次开始复活了,很多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也由于“四人帮”的结束出现了,例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创造的《班主任》小说,这个作品描写“四人帮”对青年灵魂造成的内伤,卢新华也于1978年8月11日创造的《伤痕》小说,这个小说也反映了人的思想的内伤。

80年代中国社会是中国的一个活跃时代,过去中国社会系统是附于政治系统的,但是80年代社会的自主性增加了,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了中国、中国知识界与文化界繁荣了。那么关于当时的文学界;改革、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等文学潮流出现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例如;韩少功《爸爸爸》,残雪《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等,都代表寻根文学和现代文学。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伟大的改变,90年代中国传媒例如电视、书报杂志与电子媒体等都发展了,在这个社会情况下,全球化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社会各种各类的领域,文学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所以文学创作结构和文学的因素改变了;主题 、题材、叙述等的创作手段发生了变化,旧的文学创作加以新的因素    中国作家越来越受到西方写作的新观念和新文学思潮。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很多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刘震云的《手机》,它反映了手机这个全球化的形式怎么破坏了很多的中国丈夫关系。

20世纪,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交流了,所以中国跃升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思想的传播下;中国的经济、社会 法律和文化问题都与全球化有紧密相关系。

21世纪的开头,特别在2003年以来中国遭受了非典病毒 很多中国人因受非典病而死亡了,这场病毒震撼了中国社会,文学创作特别报告文学反映病毒的创伤事件,例如《人民日报》;它描写新冠病毒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还有《非典危机》小说,它描写了非典病毒怎么给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带来新的冲突,也反映普通人们在抗击病毒的日常生活。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一带一路” 的合作倡议·。这合作倡议的目的是增加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这个合作倡议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 而且影响了世界国家的社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出现,文学就受到这个政策的影响,还有新的文学种类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宣言而出现,就是“丝路文学”,“丝路文学”,都属于“沿着丝绸之路的国家的文学”·;“丝路文学”创作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或反映出来事件在丝绸之路上发生了;例如《马可•波罗行记》、《西游记》和《伊本•巴图塔游记》等。

2019年12月,新冠病毒在中国出现了,中国社会和全世界国家的社会都受到了这个病毒的影响;所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 生活水平、游览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中国人民与世界上的人民开始在新冠时代生活了,人民的生活从那时完全改变了。

值得注意的事,当中国社会面临危机时,报告文学就传播起来当时有很多的报告文体反映出来社会在这个危机下的情况,例如   人民日报出发的高乔的“新冠病毒溯源,该查的是美国”的报告文体,它反映新冠病毒的事件。

        从上述的引文笔者看到,从中国古代社会到中国目前的社会     文学与社会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及有互相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在发展,文学也随之发展;文学进入的每一个新阶段,都是社会条件变化的结果,文学的新种类也是社会改变的结果,下个图形表示笔者的意思;

 

 

  3-作家、读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与三个因素相关联;就是作家(发件人)、读者(接受者)和社会生活(共同因素);关于作家他受到了他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也受到围绕他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这点他取得他的创作题材,也开始创造他的文学作品;作家的作品也肯定反映出来社会生活现象。

        作家一出版了他的创作,读者就开始受到作者的生活经验,因此,作家的角色是唤醒读者的意识、让读者熟悉围绕他的社会问题及现象,让读者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未来愿景,所以笔者看到作家和读者之间有共同的因素就是社会生活,同时作家、读者和社会现象是三个构成文学文本上下文的因素。 

        一般而言社会对作者的影响就是给他经验、心智自主为构成好文学作品。

4-社会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密切关系

        社会学对文学批判与研究有直接的影响;社会学对文学批判性阅读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因为它推动批评家从外部研究文本;批评家对任何文学文本进行批评时,首先要收集有关作家自己的社会环境、围绕文本的社会条件与问题;这是因为诗人和作家不会写与他们的社会条件相矛盾的文本,如果他们的社会处于战争或战争状态诗人或者作家不会表达奢侈和自由的生活。因此批判性研究关注社会对文本的影响。

         上述笔者概述了社会和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两个学可之间有互相的影响,但是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社会而形成,那么两个学科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社会学不关注人在社会里的行动、思想及感情,不关注个人的问题和自己的困难,它所表达的是社会,与人在社会的反映,那么文学而且主要注意叙述人在社会生活里的情况、思想和行为。

        目前有很多的文学批评家依靠文学社会学来批评文学创作,笔者在这个论文将依靠文学社会学来批评《我不是潘金莲》[1]中的中国社会与政治腐败。

          笔者主要将依靠布迪厄*这个社会学家的反身性理论、“习性”(habitus)理论·来批评《我不是籓金莲》;布迪厄的反身性理论注重个人经历,也重视这个经历怎么对实践活动有大的影响,并塑造他对社会的看法,那么“习性”理论注重社会行动者怎么受到围绕他的社会情况影响,也注意社会行为者对其所遭受的社会现象的反应。

          笔者首先将依靠布迪厄的反身性理论来解释作者的个人经历  也解释围绕作者的社会状况,因为社会状况对他肯定有大的影响   这当然对实践活动(创造“我不是籓金莲”)有大的影响,然后笔者将依靠布迪厄的“习性”(habitus)理论来分析小说;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小说的对话叙述来解释作品怎么反映中国社会体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法律与政治的腐败,后来笔者再一次将依靠反身性理论来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怎么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发生了改变,最后笔者再解释小说怎么与社会学发挥相同的作用;既修理社会的缺点与改善社会的情况。

  • 反身性理论与《我不是潘金莲》的作家社会环境:

     笔者依靠迪厄的反身性理论来提出作家的经历,也围绕他的社会面貌怎么塑造他的性格,这当然对他创造作品过程有影响;刘震云1952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8年刘震云在河南的一所中学当老师,早上给学生上课,晚上复习,同年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2年刘震云毕业了,同年在《农民日报》工作,从那时候他开始创造了文学创作。

    刘震云从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了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塔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作品。刘震云2011年当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2012年他创造了《 我不是潘金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刘震云从1952年到1978年在河南省生活了,他是农民的孩子,所以他从小的时候到青年时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历史事件、问题、困难、文化   与那里的农人思想等。

 他自己的人生像一个农民一样,饱受贫困之苦,他靠着自己顽强的斗志,也靠着姥姥5元救济款的学费,这样作家靠着农民式不要命的拼搏;他上学、参军、进入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得到成为中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

 笔者认为作家以他在农民社会的经验作为创作的题材,所以他的创作的大部分都深刻地反映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现象与问题    笔者通过读了刘震云的很多小说理解了刘震云怎么受到农民社会的影响;他创造的《故乡天下黄花》(1991年)、《故乡面和花朵》(1993年)、《故乡到处流传》(1999年)、《我叫刘跃进》(2007年)、《一句顶一万句》(2009年),《我不是潘金莲》(2012年)都反映作家怎么使用他在农村长时期生活的经验,把这个经验放在他的小说里,上面笔者提出的刘震云小说都反映了中国农村里的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作家所见、所感与所闻的中国农民的所有痛苦、所有社会现象、所有社会生活的问题、所有农村文化等。

 关于作家创造《我不是潘金莲》的原因,就是为反映他在农村看到的社会与法律的弊端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作家创造这个作品为提高舆论、提高读者的意识;意思就是对读者提供了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也让读者领悟这样的现象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怎么有大的影响,同时让读者考虑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样笔者来肯定文学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值得一说,《我不是潘金莲》这个作品会起着重要作用来纠正社会和政治目前的腐败,并实现人的重建。

  • 围绕《我不是潘金莲》的社会与政治背景:

一、《我不是潘金莲》的社会背景:

1-生第二胎孩子的社会问题

  《我不是潘金莲》反映“生第二胎孩子”的社会问题对中国人特别农民的坏影响;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6月     当时陈云等人提出生育组织计划,以控制人口增长,该计划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保护母亲和儿童的健康,有利于广大群众的生产、工作和学习, 提倡“只生一个孩政策”想法,然后在1979年10月“一胎化”这个计划生育的政策开始实行的,政府当时开始给予只生一个孩子的丈夫某种物质奖励。

 

 那么政府对出生二胎孩子的家庭发出很多的制裁例如;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减工资或失业,如果出生二胎孩子的家庭没有能力支付罚款,计划生育官员就会把他们的房子拆除,或收到这个家庭的家具或电器。

这些制裁的坏结果就;

1-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超过9000万儿童独自出生。

2-当时很多的妇女在怀孕后期堕胎。

3-由于传统习俗农村家庭更喜欢有男性;这导致选择性堕胎和杀害年轻女孩,最后男女人数的不平衡数字导致人们的走私和卖淫。

 

 

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社会背景: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成语也对《我不是潘金莲》的主人公有大的影响。实际上这个成语是儒家的一个礼教,指旧时女子应该守贞节,女子宁愿死也不能丧失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是很大的事

这个成语宋代以前传播了,这个成语包括寡妇女,如果她再一次结婚了,这样这个妇女按这个儒家的礼教是失去了贞操的妇女 这个儒家的礼教到目前向农民有巨大的影响。

二、围绕《我不是潘金莲》的政治背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大会的职权就是;任免权、修改宪法 立法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等。第一届人大会于1954年召开,目前人大会议一般在每年3月召开。

实际上,人大会的筹备和召开对官员们来说非常重要,中国政府为大会的召开采取了很多的预防措施。

         上面笔者解释了《我不是播金莲》这部作品通过其主题、内容 人物对话反映社会和政治现象。下面笔者来提出小说的内容,后来通过《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对话叙述来提出《我不是潘金莲》里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腐败。

《我不是潘金莲》的内容

       《我不是潘金莲》小说讲述了一对夫妻的故事;李雪莲这个妇女因为生了第二胎孩子,也因为笔者上述解释的(1979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李雪莲和她的丈夫秦玉河觉得害怕,所以他们俩办了假的离婚,然后他的丈夫欺骗了她,也把这个假的离婚改成了真的离婚,他也去跟别的女儿结婚了。

 

按照中国的结婚和离婚法,第一个孩子和秦玉河住在一起,第二个孩子和李雪莲住在一起,然后李雪莲为跟丈夫复婚,她去了法院告状,但是法院判定了李雪莲跟秦玉河的离婚是真的离婚,这是因为离婚证是真的,然后李雪莲见面了秦玉河试一试跟他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他却在人们面前叫她“潘金莲”,这种名声后来将伴随着李雪莲屈辱的一生,这件事对李雪莲是不可忍的,所以她首先想杀害她的丈夫和法院长,然后她改变了她的想法,也开始走了一条漫长二十年的告状之路;告状层级从县法院、县长、市长、省长   一直到全国人大,最后她被他们都骗了人,还被他们骗了身,最终她被他们都真成了“潘金莲”,她失望了,也决定了吊在树上,当时她见面了果园主人,他对李雪莲的话让李雪莲绝处逢生,让她不要吊在树上。

《我不是潘金莲》对话叙述里的社会与政治的腐败:

        下面笔者通过小说的对话叙述来解释社会与政治的腐败,同时依靠布迪厄的“习性”理论来解释社会行动者(对话叙述里的人物)怎么受到围绕他们的社会情况的影响,也注意社会行为者(李雪莲)对其所遭受的社会现象的反应。

1-只生一个孩政策与社会的腐败

 在中国“只生一个孩政策”这个社会现象实际上对中国人有 坏的影响,所以人开始找到非法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件事情是通过小说里的对话出现的,例如;

作家在小说里的叙述部分:“二胎时非法的,如秦玉河是个农民,罚几千块钱,也能把孩子生下来来,但秦玉河是化肥厂的职工 如生下二胎,除了罚款,还会开除公职”。

李雪莲和丈夫的对话也提出了 “只生一个孩政策”对人的影响 例如李雪莲对丈夫的对话:“孩子在肚子里偳我呢,我带把他生下来。”

秦玉河:“不能生。生下他,我就被化肥厂开除了”

李雪莲回答说:“镇上赵火车这么干过,自俩就没关系,我生下孩子,孩子就成了我一个人的,跟你也没关系了。大儿子归你,剩下的孩子归我,一人一个,不就不超生了吗?”

秦玉河说:“但也不能因为孩子,自俩就离婚呀”。妻子说:“子也跟赵火车一样,等孩子上了启口,自俩再复婚,孩子是在离婚时生的,复婚等于一人带一个孩子。那条政策也没规定,双方有孩子不能结婚,结婚后不再生就是了。”[2]

         上面的对话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上面的对话也对读者提供人怎么开始犯法以便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个方法在中国社会开始传播了。

2-中国社会里贿赂的盛行:

  小说提供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怎么通过贿赂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该贿赂现象通过小说里的很多事件表现出来的,例如;

  • 作家自己描写李雪莲去王公道家的这个事件时说 :“李雪莲拍王公道家的门,手都拍酸了,李雪莲来时背了半布带芝麻,拎着一只老母鸡”。
  • 李雪莲对法院专委说:“上午我去了你家,给你家背了一包袱棉花,拎了两只老母鸡”,法院长对她说:“快去把你的棉花和老母鸡临走”,那时李雪莲说:“你老婆当时答应我了,说你管这事儿”。
  • 王法院长去李雪莲家以便问她如何她今年去不去北京告状的时候 他对李雪莲说:“我给你带来一条猪腿”,然后王法院长对王法院长关于李雪莲说:“为了哄住她,二十年来,她可没少得东西。光猪腿,我给她送过十七八个”,“都见大家给当官的送东西 哪见过当官给一个农村妇女送东西?”。

  从上述笔者可以说中国社会里的小层人和大负责人互相贿赂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个社会现象在中国传播了,也对人民的态度和行为有坏的影响。

3-互不信任的危机:

        小说的故事事件依靠主要思想就是互不信任的危机,从小说的开头到小说的结尾都展示了互不信任的危机,小说里面的叙述表达笔者的看法,例如;

  • 王公道对李雪莲说:“已经证明了二十年,今年突然说不证明 谁信呢?”

李雪莲说:“我不告诉你了,今年我想通了。”

王公道对李雪莲说:“你要这么说,还是要告状,大表姐,你张口就是瞎话呢”[3]

李雪莲回答说:“谁给你说瞎话了,我说实话,你不信。”

  • 李雪莲对大头说:“本来我不准备再告状了,说给他们,他们就是不信”。
  • 李雪莲对市长说:“我跟他们说过两回,我今年不告状了,他们不信”。

市长回答说:“像我小时候,说真话,当权者不信哩”。

  • 李雪莲对赵大头说:“本来我不准备再告状,说给他们,他们就是不信,把我当成了骗子。”
  • 李雪莲在故事的结尾说:“出门告状不丢人,让人把人骗了,让人把人睡了,又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今后我可怎么活呀?”。

4-政治制度的腐败:

      《我不是籓金莲》的小说通过李雪莲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中国社会里面的政治制度腐败,下面笔者再说明小说怎么揭露了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腐败现象;

  • 小说故事通过市长蔡富邦、县长史为民、法院院长眴正义 法院专委董宪法、法院法官王公道、新县长郑重和市长马文彬揭示了政客怎么滥用职权,他们也诬陷无辜百姓,例如;市长蔡富邦,他一看到了李雪莲在市政府门口坐着,头顶一个“冤”字,他也为了进行“精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而让几个警察把她架走,以“扰乱社会秩序罪”*把李雪莲关进了拘留所,而这一切为保住政治地位。
  • 小说故事也揭露了政治人怎么贿赂公众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是通过王公道和李雪莲之间的对话表达了;王公道贿赂了李雪莲,以便劝她不去告状了。

 

        贾聪明和赵大头之间的地场也揭露了政治人怎么贿赂公众以获取利益;贾聪明为解决李雪莲对前夫的告状问题,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李雪莲跟赵大头结婚,这样李雪莲不再告状,实际上贾聪明要和市长互相利益;市长要保持他在工作的地位,但是李雪莲的问题威胁他的地位,而贾聪明要市长帮助他当法院副院长,所以贾聪明见面赵大头,也跟他商量关于李雪莲的事,他说服了赵大头结婚李雪莲以便拒绝她再一次告状,他也对赵大头说如果他能把李雪莲搞定,让她不告状了,县长和市长就会帮助他的儿子在畜牧局当临时工  赵大头同意了,也和李雪莲做了关系。

 

         从上述我们可以说政治家和中国的政治制度丰富了腐败 上述的政治家都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不管李雪莲的主要问题  他们的唯一问题在于怎么停止李雪莲不再告状,以便维护他们的政治权力,他们也将李雪莲关起来就是害怕自己与前任一样丢了乌纱而使尽各种手段。

  • 小说故事反映政治负责人怎么使用非法方法来恐吓李雪莲并压制她的声音,例如;郑县长为了确保李雪莲不再告状的话 他要让她写个不再告状的保证书,他对李雪莲说:“我相信你,那就写个保证书吧,如果再告状,就得承担法律责任 事情没那么严重,也就是个形式”,李雪莲对他说:“我有冤可以不申,但不能给你写保证书,一写保证书,好像是我错了,不是二十年全都错了,你们拿这张纸,就能把我抓起来”从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注意到公民怎么被迫放弃权利。

 

  • 刘振云在小说中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人对参加人的对话来深刻地揭露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腐烂,好像作家把这个人物来表达他个人对中国社会所遭受的政治和社会腐败程度的看法,领导人的对话好像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所有的缺陷和错误,他对参加人说:“贪污腐化,不正之风是扩大人民群众意见最大的方面,这两颗毒瘤不摘除,我们的党和国家早晚会完蛋,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党的宗旨,要求我们时刻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首位。但有些人是不是这样呢?贪污腐化,不正之风,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党和群众的利益之上。他当官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给人民党公仆,而是为了当官做老爷,为了发财,为了讨小老婆。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弃呢?今天上午一个妇女,告状告到了大会党,她被警卫人员,当作恐怖分子,一个农村妇女离婚,竟搞了大会党,这么小的事,怎么就搞到大会当了呢?是她要把小事故意搞大吗?不,是我们的各级政府,政府的各级官员 并没有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到心上,层层不管,层层推诿 层层习难,一个妇女要离婚,要状告七八个人,从他那个市的市长,到她那个县的县长,又到法院院长,法官等等,使谁把她逼上梁山的呢? 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是那些喝着劳动人民的血”。

         大会党的领导人好像总结了小说故事的情节,也好像深刻揭露执政党的劣势和短板,他也说明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就是; 领导人对人民事务缺乏兴趣,加剧了政客与人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会导致个人和社会的不稳定。

 

  • 刘振云也通过李雪莲的故事来解释体制怎么能杀人;在故事的结束我们看到了李雪莲怎么由于所承受的压力和迫害,让她产生了自杀的观念。

 

    从上述我们可以说政治家和中国的政治制度丰富了腐败,上述的政治家都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不管李雪莲的主要问题,他们的唯一问题在于怎么停止李雪莲不再告状以便维护他们的政治权力,他们也将李雪莲关起来就是害怕自己与前任一样丢了乌纱而使尽各种手段。 

 总地来说笔者看到作者通过《我不是潘金莲》来提倡执政党是该坚持国家、民族的利益。

 

  • 中国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的腐烂对李雪莲性格的改变

上述笔者提出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腐烂肯定改变主人公的性格;李雪莲由于“生第二胎孩子”的政策从一个朴实的村妇变身为狡猾诡诈的女人;她为了生下二儿子,说服丈夫欺骗了法律。

领导人对李雪莲的事务缺乏兴趣,就加剧了政客与她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会导致李雪莲的性格变得更加自信,并决心实现自己的权利。

在故事的结束,由于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和心理压力,最终她的性格变得更加软弱,直至想到了自杀。

在这个作品李雪莲当然代表了普通的中国农村人,也代表普通人怎么受到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腐烂的影响,这个影响当然改变了人的性格,如果社会里的人民性格变得更糟,这将导致社会崩溃。

 

总结:

笔者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特别反身性理论和习性理论来分析刘振云的《我不是籓金莲》的内容、对话叙述与主人公的性格。

从分析小说的过程,笔者发现很重要的事实,就是文学作品发起的作用跟社会学的一样; 他们俩涉及到任何社会里的最重要现象和问题 ,同时两门学科接触这些社会现象对人的影响,两门学科也对解决社会里的问题有巨大的作用。

在《我不是籓金莲》中作家代表社会学家来深刻地揭示所有发生在中国的社会现象、社会政治制度的腐烂、社会制度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当然改变了社会制度的特征,也当然改变了社会里的人物性格。

社会学不仅提出社会里的现象和问题,而它也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关于《我不是籓金莲》,笔者认为作者也通过小说的对话叙述会提供社会现象的解决方案;这当然通过在小说里隐含的作者的立场出现了,例如:在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意识到作者对领导人的性格隐含的立场,我们通过大会议的领导人可以看到作者对传播于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所隐含的立场。

 值得一说,《我不是籓金莲》不仅注意提出社会现象和问题 而更注意的事就是深刻地反映人的性格怎么在这样的社会发生了改变,例如:该作品 揭示李雪莲的性格在社会问题中怎么改变。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比社会学书对提出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更重要的,因为文学作品比社会学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人们的心态和感受,所以它对社会的改变具有更大的能力。

 

 

* 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是启蒙时代的法国与日内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出身于当时还是独立国家的日内瓦。

  • 赵庆云:《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 ,2021-08-26。
  • “四人帮”: 是由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四个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构成的集团。
  • “三突出”:是文化大革命的文艺理论,提倡在创造一个作品,作品里的人物需要是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也需要是英雄人物。
  • “高大全”:是文化大革命的文艺理论,提倡主要人物要发起高、大、全的角色。
  •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有双合作平台
  • 参见张明廉对丝路文学及多民族文学的思考.http://chinawriter.com.cn 2015.7.9

[1]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 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1930-2002)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195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布迪厄著述达340余种,社会学涉及人类、、教育、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他的创作有《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学》《实践理论概要》、《再生产》、《背井离乡》等。

  • “习性”(habitus)理论: 该字是布氏界罗马文所改用而来,的确具有习惯、习性的意味,但是却不是单纯反射性的习惯,而是一个透过长时间生活实践,累积下来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性。“习性”也是社会行动者通过他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的社会场域中的存在而获得的永久和可转移的倾向系统。

[2] -刘振云:《我不是潘金莲》,6-7页。

[3] - 刘振云:《我不是籓金莲》,20页

*“扰乱社会秩序罪”:中国刑法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的正常管理活动。(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首要分子的纠集下,聚众扰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等无法进行。(3)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一般是为了通过聚众捣乱,给政府或有关单位施加扭力,以实现个人的无理要求。

  1.  

    参考书

    一、中文参考书

    1. 洛文塔尔:《论文学的社会状况》,载《社会研究杂志》(1932),卷六,第93页。
    2. 菲托:《文学社会学纲领》,载克里克编《诞生中的人民》(1934),卷一,第36-37页。
    3. 菲根:《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方向及其方法——文学社会学理论研究》,1974年,第15-16页、第97页。
    4. 埃斯卡皮:《文学性与社会性》,载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14-115页。

    中文论文:

    • 白明利:“真做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精神现象学分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9月2015年。
    • 乔芳江松的“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不是潘金莲》探析”西安外国语大学杂志,2017年,弟五期。
    • 陈金钊的“"实用"法律观所衍生的悲剧——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样本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 2017年。
    • 陈光的“《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分析”,电影文学期刊 2017年。
    • 浅析刘振云的《我不是籓金莲》中的矛盾性,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2017年。

    阿拉伯参考书

    1. بيير بورديو : قواعد الفن تكون الحقل الأدبي وبنيته، ترجمة: إبراهيم فتحي ، دار الفكر للدراسات والنشر، القاهرة، ط1، 1993، ص290.
    2. بيير بورديو ولويك ج.د. فاكونت : أسئلة علم الاجتماع – في علم الاجتماع الانعكاسي، تر : عبد الجليل الكور، إشراف ومراجعة : محمد بودودو، دار توبقال للنشر، الدار البيضاء، ط1، 1997، المدخل، ص11.
    3. أمل أحمد:"بحث حول علم الاجتماع تعريفه نشأته ،أهميته ، أهدافه وعلاقته بالعلوم الأخرى وأهم علمائ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