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阿拉伯语翻译问题 The Problems of Arabic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verbs

Document Type : Original papers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proverbs in any language is far beyond the sum of the semantics of the words it constitutes, because it itself is a synthesi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t is like a mirror, which can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tories of a nation, Folklore and customs. Therefore, translating proverbs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How to deal with cultural factors in proverbs during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and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As a translator, I have faced this problem myself.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how to deal with the answer to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analysis of some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methods.

Keywords

Main Subjects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中的成语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其构成的词语语义的总和,因为它本身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所以翻译成语是译者的极大的挑战,翻译时应怎样处理成语中的文化因素,一直是翻译中的热门话题和难点。本人作为翻译家也亲身面对过这个问题,本文是通过个人的经验和对部分汉语成语及其翻译方法的分析,总结出如何处理成语翻译这个答题。

关键词 汉语成语 直译法 直译加注法 意译法 套译法

1.引言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成语的翻译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该从成语的定义出发,成语是人类智慧的精髓,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中国成语的翻译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虽然中国成语翻译的历史很悠久, 但是成语的翻译发展却是非常艰难的。另一方面,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而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所以在交流方面成语的重要性极为突显,所以笔者认为在翻译研究中,带有文化特色的成语的翻译应该获得足够的关注。再说,上述所说的“文化交流”其实指的是中西的文化交流,因为关注汉语成语阿拉伯语翻译的文献几乎是没有的。

本人认为,汉语成语的翻译可以作为通向中国文化的突破点,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免不了遇到一些困难,本文着力于探索那些困难,并从中获得新的心得,从而对中阿文化交流、翻译活动做出贡献。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我们可以使用此理论看待成语翻译的问题。本人认为该理论最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要求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完全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基本上是对等,所以可以说该理论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这和以原文为导向的早期翻译理论有所不同。因此,译者翻译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从而,目的语读者成为整个翻译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环节。该理论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翻译活动不再受原文的限制,也不再过度追求词汇、语法结构、文化因素等的严格对应,而是可以适当加以改动以达到最终的结果,既是让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眼中变得更自然更完美更亲近,同时保持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的感受与反应。可以说,动态对等趋向于目的语读者,以读者的接受程度为基础,因此,一个成功的翻译作品应该具有与原文信息最自然的对等,而这种自然性就是翻译活动最主要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自然性,译者要做到尽可能的流畅,不受原文的约束。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意义对等优于形式对等,但是,如果能够两种形式都能保持下来那是最好,只不过这种理想的状态很少有的,这是所谓的“套译法”,本文下面会提到。把动态对等理论用到成语翻译中可以使阿拉伯语读者又充分理解汉语成语意义,又对成语的比喻、结构和文化意象也有一定的了解。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著名翻译学家韦努蒂提出的两个关于翻译活动的术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所谓的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也就是说以译文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阐述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就要考虑目的语读者,尽可能提供通顺的译文,使整个译文看起来就像是用目的语写作的原文,没有翻译的痕迹或翻译痕迹不那么明显。

而异化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服从原文的语言特点,接纳原文的表述方式。异化要求翻译的时候尊重并保持原文作者的安排,尽量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翻译的时候,译者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以及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尽量让目的语读者靠近原文的思路。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译文的不流畅,但是有助于保留原语的文化价值观。

2.汉语成语的定义与特点

在汉语中,成语这个术语是大家所熟知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广泛使用该术语,但是,成语的定义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没有定论,有的学者指出,成语可以宽的包括所有的谚语、俚语等,而严格的定义只包括从古代传到现在的一些短句,尤其是四个字的短句是成语,其他的都不是。那么,汉语成语的定义可以总结为:“汉语成语为定型的词语或短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1]

汉语成语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一是,定型性,二是习用性,三是精练性,四是民族性。

定型性指的是成语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意义上都相对固定的,形式主要是以四个字为主,而且其格式不能 用其他的同义词取代,其构成的词语顺序不可以换。成语在意义上也具有定型性,它的意义并不是字面意思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其整体的意思去理解。

成语的习用性指人们一直广泛使用成语,其用处非常广泛,用法也非常灵活。

成语的精练性可以让语言更为简洁,加入不使用成语就要费更多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义。

成语的民族性指成语具有很明显的民族特征,成语往往具有民族习惯、风俗与历史的因素,这就是成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3.汉语成语的翻译方法

很多阿拉伯译者以为,翻译只是把原文翻译成译文就可以,却不知道翻译,尤其汉语成语翻译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与技巧,下面会总结一下汉语成语几个常用的翻译方法,并说明每个翻译法的优点与缺点,该注意的是,本文并不支持其中这个翻译方法或排斥那个翻译方法,而是下面的阐述就会停留在阐述与分析层面,不会支持其中一个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直译法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的翻译方法,可以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其它的翻译方法。直译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保留原文原汁原味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保证原文的语言规范和形式不变,给译文的读者带来新的文化色彩。

当然,由于人类的语言认知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所以在汉语成语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与原文功能意义相同的表达方法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知足常乐。

可以翻译成:

-          من عرف القناعة عاش سعيدا.

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语义、结构、表达方式、同时给译文读者带来言外之异国文化色彩,直译法的优点在此得到充分的表现。可以说使用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语的异域文化特点,这样,目的语读者可以欣赏原语文化的别致与优美,理解原 文的真正含义,感受到原文原有的文化色彩与表达手段。

这么说就会有人认为,直译法是一种万能的手段,采用之就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但是事实并没有那么完美。直译法也有其缺点,例如:

(2)班门弄斧

这是一个汉语成语,成语中的“班”指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该成语来自一句诗歌“鲁班门前弄大斧“,其语义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采用直译法把这个成语翻译成阿拉伯语就可以翻译成:

-کمن يصنع فـاسا أمام باب لوبان

显然这个翻译虽然可以猜得懂其字面上的语义,但是又不太清楚,缺乏确定性。阿拉伯人又无法知道“鲁班”是谁,他的地位是什么。这样目的语的译文失去了翻译最主要的特点,既是“达”,从而使整个翻译失去了其最终的目的。

再例如

(3)指鸡骂狗。

如果用直译法就可以翻译成:

-          يشير للدجاجة ويسب الکلب.

和上述的例子一样,成语中的每个词都正确地翻译成阿拉伯语,,虽然如此,读者能否明白其言外之义是一个未知数,可能会猜得懂,也可能不会。

本人认为,虽然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历史背景和修辞手段,这也算该翻译法的最主要的优点,但对于部分文学翻译来说,很多时候直译法并不能完全实现。有的时候直译法的效果无法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反而过度拘泥于形式上,导致言辞僵硬,结果无法达到交际所需要的效果,最后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困难,使读者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语义与观点,这样的翻译当然不合格。所以,在选择直译法之前需要谨慎考虑。在直译的同时,还需要保持译文通顺、清楚明亮并可以被阿拉伯读者接受,阅读之后,阿拉伯读者的感受应该与汉语读者尽可能相同。这样也就不会违背动态对等理论的原则。

3.2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顾名思义,是直译之后加上一点备注来对其原文的成语的内涵进一步说明,让读者更容易其正真的语义。可以说,该翻译法是对上述提到的直译法的一种扩展和延申,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直译法的缺点,

这是因为汉语有一些成语,虽然直译法可以基本表达其内涵,但是仍然可能会造成阿拉伯读者的误解,因为有些成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义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在直译成语的字面意义之后,另外用自己的表达手段加上注释,说明出其隐含意义,帮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内涵。

例如

(4)班门弄斧

用直译法翻译成

-کمن يصنع فـاسا أمام باب النجار لوبان

这是上述举过的例子,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一点说明,例如:

-"لوبان هو نجار مشهور في التاريخ الصيني، والمثل يضرب للدلالة على التباهي بمهارة ما أمام أهلها- المترجم"

这样既可以让阿拉伯读者完全理解成语在原文中的含义,又可以保留原文的表达手段及文化因素。使用此方法要注意,加注必须说明这是译者自己加的部分,原文没有的。

再例如

(5)指鸡骂狗。

如果用直译法就可以翻译成:

-          يشير للدجاجة ويسب الکلب.

然后在此翻译的基础上加下列的说明

-          يسب هذا الشخص لکنه في الحقيقة يقصد شخصا أخرا- المترجم

上述的说明的语义是“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加了这个说明以后,读者就可以一目了然成语的含义,虽然说采用直译法翻译这个成语也可以让读者明白其比喻义,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加了说明以后就可以完全消除这种模糊性,让读者百分之八确定自己猜到的语义,可以说,这里的说明起了增加确定性的作用。

显然直译加注法解决了直译法的主要缺点,既是阿拉伯读者可能不会完全理解直译后的成语,同时还保留了直译法的优点,既是保留汉语成语的文化因素、结构和修辞手段。但是,该说明的是,直译加注法也要谨慎使用,虽然它表面上保留了优点又铲除了缺点,但是它本身带来了新的缺点,既是,增加了译文的篇幅,如果原文中的成语过多,如文学作品,那么加太多的注释既会增加译文的篇幅,又会反复切断读者的思路,这可能会让译文失去其游乐的作用。所以在小范围之内,直译加注翻译法可能是很理想的选择,但是范围大了就没这么好说。

3.3意译法

由于中阿文化和语言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某些汉语成语的时候,有可能找不到与原文完全相似的表达手段。此时,译者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既是抛弃原文成语的字面意义,忽略其构成的词语,直接译出其比喻义或隐含义,从而再现原文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交际意图。例如:

(6)班门弄斧

用意译法翻译成

-التباهي بالمقدرة أمام أهلها

这个阿拉伯语句子的字面意思就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这正好是汉语成语“班门弄斧”所表达的比喻意义,这样的翻译法就可以表达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语义,让翻译质量提高得很多,而且它还能够保持译文顺畅,不切断也不加上一些模糊成分。

再例如

(7)指鸡骂狗。

如果用意译法就可以翻译成:

-يسب هذا الشخص لکنه في الحقيقة يسب شخصا أخر.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这个也就表达了汉语成语的比喻义,换一句话,这个翻译法基本上是把比喻义翻译成阿拉伯语,而不是对成语本身进行翻译。

本人把此翻译法的优点总结为:正确性很高,表达方式清晰,不影响译文的篇幅。虽然这样看起来很完美,但是此翻译法依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虽然它能否把语义表达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上面提到过,成语不仅仅用来表达某一种语义而已,它还包含着一种很浓厚的文化因素,这个文化因素在这个翻译法中完全丢失,所以,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必须要谨慎使用,译者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衡量文化因素在汉语成语中的重要性,看看能否忽略,这个也需要译者对阿拉伯读者和阿拉伯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把握地使用此翻译法。

3.4套译法

阿拉伯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某些汉语成语的含义很相近,此时译者可以采用套译法,套用意义相似的目的语成语来翻译相应的汉语成语,使译文既能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让译文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就能准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例如:

(8)班门弄斧

可以用套译法翻译成:

             - کمن يبيع الماء في حارة السقاءين

这个阿拉伯语成语的字面意义是“在卖水人居住地卖水”,表达的意思与汉语成语“班门弄斧”相同,既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因为在古代家里没有自来水,所以有人专门去河边打水,装皮袋中,再送到家家户户卖,当然这个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几乎完全消失了,但是其文化因素依然留在日常生活的成语中。

再例如

(9)指鸡骂狗。

如果用套译法就可以翻译成:

-          الکلام لکي يا جارة.

这是阿拉伯语成语,特别是埃及方言的成语,它的比喻义与汉语的成语的比喻义相同,只是字面上的意义不相同而已。

比起其它的翻译法,套译法似乎是其中最完美的一种成语翻译法,它既能解决语义的问题,又能用有文化因素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成语的语义表达出来。但是,该方法的使用条件还是很有限,因为阿拉伯语中也不会有那么多与汉语成语一一对应的成语,再说,虽然说该方法也有文化因素,但是文化因素不一样,原文的成语有中国文化因素,而目的语的成语有阿拉伯文化因素,这有可能会给阿拉伯读者产生疑惑,“难道中国人也会有和我们阿拉伯人类似的成语吗?”,从而产生误解或误导的结果。

 

 

 

4.翻译汉语成语的关键问题

汉语成语的阿拉伯语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所以它除了汉语成语本身的问题,也关系到阿拉伯语本身的一些问题,本人在本文中把两种语言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4.1翻译汉语成语的文化理解障碍

一、从汉语的角度来简析障碍

上述说过,成语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是一个典故的减缩版,又是个大故事的结晶,因此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和内容很多时候无法只用一两句来体现。加上语言本身不存在一一对应的现象,一般来说,找一句话翻译个成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不管用的是直译法也好、意译法也罢了、套译法也好,也不一定能找出最满意的一句话表示汉语成语的原意。

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有的语义和文化色彩是阿拉伯译者最大的挑战。

二、从阿拉伯语的角度来简析障碍

阿拉伯语和汉语有相似之处,既是,两种语言历史很悠久,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语言在长期使用中自然会形成很多典故,然后两个民族的人民把典故提炼为成语,所以,汉语和阿语都有着大量的成语。不一样的是,阿拉伯地区分为22个国家,又分为几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方言和标准的阿语区别很大,结果,人们脑海中的典故与文化历史都用方言记载,而方言一般不用到书面文献中,结果,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基本上都是方言的,标准语中不一定存在对应的成语,反而标准语中的成语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给成语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的问题是如何把用套译法正确地把汉语成语翻译成阿拉伯语,而后来问题变成如何在阿语中寻找又是标准语的又是群众易懂的成语对应。

5.结语

汉语成语是汉语熟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应用都非常流行。所以,全面、详细、深入地总结汉语成语的阿拉伯语翻译问题,就能更准确的翻译成语,使阿拉伯读者在更好的理解原文的语义,更清楚的了解中国文化。

在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成语一直是语言学习及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立足于翻译这个角度对汉语成语阿拉伯语翻译问题进行研究,想办法找出两种语言的相通之处,最终的目的是为语言学习、为两种语言的交互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本文浅谈了汉语成语的阿拉伯语翻译问题,论文中有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第一,着力于寻找并总结汉语成语的不同翻译方法,而且举例说明,从而使得翻译工作更为清楚,更为简单、更为地道,为中阿交流提供一点便利。第二,描述并总结目前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没有提供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基石了,可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本文只做了千里之行的一个小步而已。

上述所提到的翻译法是通过本人亲自经历的翻译困难,加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本文的价值在于把理论与实践二合为一,想办法把理论弄得简单一点,把实践弄得具体一点。而上述的阐述与说明就意味着翻译活动,尤其成语的翻译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也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观性体现在译者如何选择与运用上述的翻译方法,而客观性体现在成语本身所包含的无法改变的语义与文化背景。翻译的质量由译者对客观性与主观性比例的掌握来决定的,这也是机械翻译在文学翻译中无法取代人工翻译的一个原因。



[1] -https://www.baidu.com/link?url=VHJpAUEBQVZ9djol0saJd0J91fuvzerofWsalgkd0rWXogfv-Bql7NBBANVW3zShti8tO-QmBKUCSvpa4dfqXTy96A8Pt9sGutoE4r6arC3sl4PSS8yEJRLx_qAcXtmu&wd=&eqid=976568dc0012cbf6000000066176ab51

1-李华《翻译伦理视域下的汉语成语英译》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 年3月第38卷第3期。
2-王娟《浅析汉语成语翻译的方法以及技巧》,语文建设 2016年 3月。
3-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997.
4-李叙佳《汉语成语翻译的策略》外语 ,2011年11月 (中旬刊)
5-焦杰 《略论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与文化补偿》硕士论文,长江大学。
6-莫丽红戈玲玲《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翻译》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2月。
7-杨军娥《汉语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丽水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第29卷第6期。
8-罗凌,陈毅东,史晓东,苏劲松《基于复述技术的汉语成语翻译方法研究》中文信息学报 ,第29卷 第4期 ,2015年7月
9-程恩琪《从翻译理论看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1年5月
10-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96.
 
 6